• 2012年2月28日

    世行建言中国重新界定政府市场关系


    中国须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通过企业、土地、劳动力和金融部门改革,加强民营部门,开放市场以促进竞争和创新,确保机会均等,以实现“到2030年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发展目标

    东方早报讯 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昨日共同发布一组“重量级”研究报告,为未来近20年的中国发展建言。

    报告称,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将明显地不同于过去30年,需要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而这个转变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

    报告直言,中国须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通过企业、土地、劳动力和金融部门改革,加强民营部门,开放市场以促进竞争和创新,确保机会均等,以实现“到2030年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发展目标。

    这组报告由1份主报告和5份专题报告组成,主报告全名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据新闻稿介绍,之所以会有上述报告,最早是因为2010年9月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访华时提出开展这项研究的建议,“并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

    而事实上,从上周三开始,世行便多次吹风这一报告,从各方解读来看,各方均对这份半官方性质的报告中提出的诸多“改革”建议兴趣浓厚。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23日刚发过一篇名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文章,该文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凝聚改革共识”

    细观上述报告,该报告关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详细审视了中国到2030年之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报告认为,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在利用全球化等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有效应对对外贸易和投资摩擦,持续提升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从国内看,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收入差距较大、环境欠账较多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在考虑上述因素并作有关测算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六大战略方向: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快开放型创新步伐;推进绿色发展,变环境压力为绿色增长,使之成为发展的动力;增进机会均等,扩大面向全民的卫生、教育和就业服务;加强国内财政体系及其现代化;将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与国际经济变化联系起来,与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共赢关系。

    报告还特别提出了在上述六个重点领域改革措施的优先顺序,强调在财政、金融和企业改革等核心改革领域取得突破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是其他改革的基础。报告认为,为有效推动改革,确保新战略最终取得成功,需要中央的坚强领导,也要鼓励地方和基层的改革试验;争取对改革的支持,凝聚改革共识,克服来自多方面的改革阻力,平衡复杂的利益关系;重视管理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和其他方面的风险,把握好应对短期问题和实施长期战略的关系。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细述上述六大战略目标,向市场经济转型方面的内容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内容。

    报告建议,针对企业部门,应重点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位,引入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措施在内的现代公司治理,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此外,发展民营部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加强包括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竞争。

    在劳动力市场上,报告建议,中国需要分阶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劳动者今后能在市场信号引导下流动;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反思并调整企业工资政策;形成可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土地制度,报告提出,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以保护农民权益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完善农地征用政策以遏制城区的过度扩展,降低地方政府对于土地相关收入的依赖,疏解农民的不满情绪。

    建立全国性创新网络

    创新方面,报告建议中国建立开放而融入全球网络的创新系统。政府要在关注某些特定新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

    报告还提出,国际经验表明,大型企业和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应运用综合措施支持包括大型民营企业在内的大型企业创新,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创新,增加新设企业获取长期风险资本的可能性。

    “抓住绿色发展机遇”方面,报告提出,中国关键是要建立起市场化的减排和环保机制,让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外部成本。

    确保所有人机会均等

    报告的另一个关注点在于“在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确保所有人享有均等机会”。

    报告称,中国目前较大的收入差距既与人力资本水平有关,更值得关注的是与人们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流动性等方面的机会不均等有关。

    报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同时采取三方面措施。首先,向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其次,改革社保体系,形成可靠的社会安全网。继续扩大农村居民、农民工和城镇其他非正式部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覆盖面。最后,动员公共和民营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共担公共服务的融资、提供与监督职责。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还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给出诸多建议。

    报告提出了财政改革的四个关键领域。一是提高现有支出项目效率,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提高社会和环境公共投资比重。二是优化政府收入结构,提高对能源、资源和污染的税收,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征收房地产税。三是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将卫生、社保等支出或筹资责任有选择地上移到更高层级的政府;以更加透明的规则进行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允许地方政府审慎地扩大预算内借款,确保各级政府可用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四是加强政府财政管理,提高公共开支效率,将所有公共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公布所有预算收支,使预算和开支周期同步,加强政府项目的绩效评估,强化国库管理、账户管理和现金管理,监控或有负债情况,确保财政稳健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