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之际,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杨雄接受记者专访。
谈发展,直面上海正在经历的历史性转型,“不能被GDP牵着鼻子走”;话改革,没有过多口号,“谋定而动”;说民生,真情流露,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干好当前事,不想“身后评”。他说,图名也是存私心,卸任后,希望能与普通市民一样,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避免掉进“转型陷阱”
经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转型关键期和攻坚期。尽管经济增速由连续引领全国到位居后列,上海仍坚持减少经济对房地产、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的依赖不动摇,每年主动淘汰的八九百项落后产能就拉低GDP约一个百分点。
问:面对全国“垫底”的增速,您有压力吗?
杨:这个压力我们是主动去承担的。2009年起上海就连续将经济增速目标定为10%以下。考虑到我国潜在增长率呈降势、上海经济成长周期的实际变化,而防止经济波动又须保持适度增长,上海今年将增速预计为7.5%,是积极、稳妥的,符合中央提高经济效益、质量的要求,也为上海长远发展打下好基础。
问:有没有想过,少淘汰些项目以保经济总量?
杨:落后产能所产生的GDP其实是没有质量、没有效益的。不能只为了GDP,把一些产业硬留下来。我们不能被GDP牵着鼻子走。
问:纽约、东京等城市在转型中都曾出现过经济大幅下滑、就业压力、财政危机等连锁反应,上海能避免“转型陷阱”吗?
杨:避免“转型陷阱”的关键是在转型发展中把握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去年上海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转型发展持续取得新进展,突出表现在“三个领先增长”和“四个减少依赖”上,即:三产领先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外资领先增长,实到外资预计同比增长20.5%;居民收入领先增长,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上年增长11%左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略高于经济增幅。同时,对投资拉动依赖减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对房地产业依赖减少,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2007年的7.7%下降到5.4%;对重化工业依赖减少,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从2007年的42.5%下降到24%左右;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减少,一般加工制造业加快向外转移。这种平缓的、渐进式的调整,符合我们期望。
问:国务院文件指出,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距离这个时间表还剩七年,如何突破?
杨:两个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这几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面临不少困难。比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要把人民币产品的创新、交易、定价、清算功能尽快建立起来。
航运中心建设有两个基本点: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我们的短腿在航运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充分。对此,“营改增”是一个促进。最近,国家又给了政策,凡涉及到国际航运的,营业税是零。这样就能和国际同行处于相同税负条件下公平竞争。
改革:不知不觉中已调整
“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对此,上海领导层反复自警。改革图新成了上海的最热词。
问:“没有改革创新就无法前进”,对上海而言,这是现实还是忧患?
杨:上海对改革创新是有自觉的,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改革创新举措都在全国领风气之先。上海现在的转型是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转型。过去的部分体制机制、管理措施,存在不适应新的发展态势的情况。我们希望通过改革,使上海经济更有活力、动力更足。上海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
问:“改革已到深水区”,上海今年将有哪些“深水突破”?
杨:首先还是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今年可能会有一些大的举措;其次是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适时把邮电通信、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进一步释放试点效应。另外,还将下大力气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对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同时,还将加大力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改革越深入,越需要智慧。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想谋定而动,使改革更有实效。看上去我们没有过多的口号和宣传,实际上我们没有停步,力度比以前还大。
问:于无声处听惊雷?
杨:改革最高的境界,就是不知不觉当中,你已经把它改好了,体制机制已经调整了。当然,这个境界很难。我们还是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深入,同时把改革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理政:政府心中要有法
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在人们的印象中,上海是“强政府、弱社会”。
问:某种意义上,“强政府”是上海的标签,您在多种场合提到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二者有联系吗?
杨:人们说“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小一点是对的,但小不等于弱,小也要强。政府要强,自身就要过硬。我们一直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首先是审批制度改革,这几年审批事项减少了1000多项。第二是依法行政,政府心中要有法,要知道你的职权范围是法律规定的,不能越权越位。这个问题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第三是提高效率,简化程序,把一些繁文缛节去掉。我们项目审批效率因此提高了三分之一以上,潜力很大。
问:新一届政府想展现一个怎样的上海?
杨: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价值取向是“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其所揭示的形象就是我们的追求。历届上海市政府领导班子都认为,在地方政府管理水平上,上海不但要在全国追求卓越,在全世界也要力争排在前列。
管理:治大城如烹小鲜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吸引八方来客。常住人口接近2400万,其中非户籍人口占2/5,上海在寻求承载力与“融城梦”之间的平衡。
问:外来人员想融入上海,享受均等公共服务,比如对异地高考等诉求强烈,上海如何解决?
杨:上海历史上就是一座移民城市,目前老龄化率达到25%,也需要外来人口补充。一方面,要按国家要求,严控特大型城市的人口规模;另一方面,要善待外来人员。我们将坚持“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的取向,完善居住证管理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待遇对应挂钩、梯度化的制度,改善来沪人员基本公共服务。
去年底,我们以《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为依据,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沪参加升学考试的有关方案,一是父母符合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高考;二是父母符合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其子女可在上海考中职,读完中职后可在上海考高职高专,读完高职高专后可参加专升本考试。
问:面对雾霾,“美丽上海”怎么实现?
杨:上海有一个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现在进行到第五轮。每一轮投入五六百亿元,甚至七八百亿元。以前侧重于治“水”,比如苏州河的综合治理,今后会加大大气治理。我们将根据目前已知的雾霾形成原因,出台相应的治理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机动车排放控制,全面推进燃煤污染治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加大扬尘控制力度等。此外,还将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力争用若干年时间,使上海全面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诚信:更要靠制度安排
国际化大都市大多是信用完善的城市,诚信、契约精神一向为人乐道的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问:上海根据信用信息把生产型企业分成ABCD四级。在您眼中,“诚信上海”应该是什么样子?
杨:当诚信上升到体系建设,就要具体到不诚信受罚、诚信受激励的制度安排。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在经济活动当中有不诚信的行为就要留下记录,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整理成信用报告,在办很多事时要提供给相关方查询。这样,对不诚信的惩罚会形成制度案本。我们希望政府部门首先使用信用管理。这对社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心声:“同呼吸共命运”
生于上海、长于上海,59岁的杨雄除了在西双版纳插队八年和外出求学外,一直工作在上海,直至走上上海市长的岗位。
问:从1985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毕业至今,您一直在上海工作。对上海,有一种什么感情?
杨: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中间插队当知青,1977年考大学,然后又读研究生,再回到上海。我和这个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这一代人比较苦,像我比较幸运,我的很多同辈人——小学同学、云南知青,回城后工作都很艰苦。我觉得有责任把这个城市建设好、管理好,让市民能够不断地改善生活状况。我既是建设者,今后老了,也是这个城市发展成果的享受者。
问:希望上海市民若干年后对您有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杨:作为市长,首先是市民;今后不做市长,就是一个普通市民。图名也是一种私心,会妨碍你的公正思维和决策。现在就是认认真真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在任期里面能够扎扎实实为上海人民,为国家多干一些实事。(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