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3月2日

    新华社反思新加坡中国司机非法罢工案


    中国籍公交车司机在新加坡涉非法罢工案25日尘埃落定,5名涉案司机均被判刑。该案背后究竟有多少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新华国际连线驻新加坡记者陈济朋对该案进行梳理和反思。

        情、理、法的错位

        陈济朋说,一位来自中国、在新加坡定居近20年的华人说,该案隐然透出,中国人对情理法三者的排序与现代法制社会格格不入。许多中国人会把顺序排为情、理、法;而在新加坡,大众更能接受的顺序是法、理、情。换句话说,尽管中国司机的遭遇值得同情,但违法是不可接受的。

        去年11月26日,在新加坡公共交通运营商SMRT工作的中国籍公交车司机中有171人拒绝开工。次日,仍有88人未复工,以消极怠工对涨薪幅度不等和可能存在的歧视表达不满。

        新加坡当局很快将事件定性为“非法罢工”。5名司机先后被法庭判处6到7周监禁,另有29人被遣返回国。

        陈济朋表示,大多数新加坡人谈起该案,都认为应把法律放在第一位,情理要靠后站。虽然不少人对司机持同情态度,但仍认为,违反法律,理应受到制裁。

        维权,律师先行

        法、理、情的排序原则也意味着一旦遇到麻烦,要依法维权,请律师辩护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陈济朋说,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被控“参与非法罢工”罪名的一位司机包锋善在没有律师代表的情况下认罪,自己痛哭流涕地在法庭上求情,但法庭并未采纳,依然判其6周监禁。

        一家国内媒体援引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副教授王江雨的话说,由于没有律师帮助,包锋善的认罪显得“莫名其妙”,认罪没有换来减刑,还可能成为其他司机被重判的潜在因素之一。新加坡是普通法系,也就是判例法,这也意味着他的判罚成为后来认罪的司机判罚中绕不过的一道坎。

        种种迹象表明,其他几名司机也一度接近选择不请律师而直接认罪。若真如此的话,结果很可能会比目前的判罚更为严厉。

        新加坡以法治闻名。包锋善面临指控不可谓不严厉,却没有律师代表。当地律师说,这样会有不小的沟通障碍。就是一般的新加坡人,没有语言障碍,进入法庭没有律师的帮助也基本上寸步难行。陈济朋曾见过因酒驾被控上法庭的当事人,虽然律师费比被判的罚金多,仍坚持请律师。

        劳务输出亟待规范

        陈济朋说,新加坡虽小,却是中国劳务输出重要目的地之一。目前在新务工中国人员官方统计超过8万,实际数字可能更多。如何规范劳务中介,加强出境前的务工人员法律常识培训,在国外妥善维权,是亟待规范的课题。

        他表示,新加坡的劳资政三方协商机制在保护外籍劳务人员正当权利方面也存在改进余地。在本案中,中国司机表达诉求的渠道事实上大多失效,甚至包括工会。

        他认为,无论如何,这一案件的结果是“三输”局面。工人付出代价固然很高昂,雇主也难脱管理失责和服务失序的责任,公司形象受到影响。当然,罢工事件也难免影响新加坡的国家形象。(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