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4月30日

    揭秘新加坡的再生混凝土建筑材料


    拆房子弄下来的水泥块能不能百分之百回收?新加坡一家公司的答案是可以。而且现在在新加坡,废弃的水泥是值钱的,一车10吨废料200新元,以前扔一吨则需要自己掏77新元。

    新华网新加坡4月30日专电,三和环保大楼位于新加坡北部一个工业区。这栋三层楼高的办公室在工业区内乍看并不起眼,但走进楼里,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环保,却也不失注重绿色的现代风格。这栋大楼2010年竣工,同年即获得新加坡建设局颁发的绿色建筑标志白金奖,迄今已接待数千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三和私人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新加坡建筑商公会会长何玉荣博士说,三和环保大楼最大的特色是大量采用混凝土建筑废料循环生成的混凝土骨料,也就是大小不一的回收石子和碎块。他说,三和环保大楼的建设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事前经过长久的研究和论证,才付诸实施。

    但即便如此,三和环保大楼的第一层在建设时也并非是用百分之百的再生混凝土碎块,而是在建设完第一层经过测试发现效果很好,于是提高比例,到第三层的时候最终决定尝试采用100%的再生混凝土骨料。

    新加坡政府在2011年开始允许建筑商使用再生混凝土材料来建造最多20%的建筑物结构,不少新商业及工业建筑项目已开始使用这种材料。如果希望使用超出目前规定的20%再生混凝土骨料顶限,混凝土的质量必须达到该局的标准。

    光导纤维监测安全

    何玉荣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建设局合作,研究如何用再生混凝土骨料取代天然的石子。为了监测使用再生石子的混凝土能否保证建筑物的性能,研究团队在大楼的支柱等结构性部位安装了光导纤维感应器,以监测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如耐压性。何玉荣向记者解释,从建成以来的监测数据来看,使用再生石子的混凝土性能已趋于稳定。

    他还说,他在这栋大楼内也有一间办公室,足以显示他对使用再生石子的建筑物性能有信心。

    何玉荣说,新加坡每年拆除建筑物形成的废料约有200万吨,根据建设局的数据,目前新加坡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已经达到98%。

    不过,目前的建筑废料主要仍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住宅的并不多。研究人员说,再生混凝土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接受以混凝土再生材料建造的住房。

    十年磨一剑

    在三和的实验室里,何玉荣讲述了混凝土废料的回收流程。首先是大块的混凝土废料经过粉碎和筛选等流程,最终形成各种可以再用的材料,包括较大的混凝土块,较小的混凝土粉末,以及石子。三和已经有一些规模化的工厂在运行。再生的石子仍会有大约5%的杂质,何玉荣说,这足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如果再进行处理,从成本上来说就会划不来。

    虽然看起来是个并不复杂的过程,但实际上却需要一整套的技术和流程,何玉荣领导的团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除了混凝土以外,沥青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都是研究的对象,也已卓有成就。

    他说:“做这样的研究要很执着。以前坚持做这领域的研究很多年,被人家笑话,说我们疯了。但是现在倒过来了,是赚钱的。”

    产业初具雏形

    何玉荣说,新加坡的混凝土废料再生利用在近几年迅速取得进展,这有许多原因,其中也包括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新加坡也不再允许混凝土废料全都拿去填埋,而且2007年印度尼西亚一度停止对外出口沙石,一段时间之后迫使许多建筑工地停工,这也迫使新加坡想办法自给自足。新加坡政府也有自己的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新加坡希望在2030年让当地八成的建筑成为绿色建筑,如果使用再生材料,更容易获得好评。

    新加坡政府在2011年开始允许建筑商使用再生混凝土材料来建造最多20%的建筑物结构。除了三和环保大厦,2009年建成的淡宾尼总汇和2010年落成的和合大厦,也是采用再生混凝土的获奖建筑。

    新加坡的混凝土再生材料产业已有雏形,几家主要的公司聚集在林厝港的莎琳汶循环工业园区内。市场对混凝土废料有需求,也使得其市场价值上升。据当地媒体报道,原本一文不值的混凝土废料,目前市价是一车10吨废料大约200新元(约合1000元人民币)。而在以前,要把建筑垃圾送到垃圾填埋场处理,需要花费每吨77新元的成本。

    何玉荣说,生产再生混凝土材料产生的碳排放目前已经可以做到低于天然采石场生产石子所需要的能耗,从成本来看也能低大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