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28日

    陈企业专访:“新加坡模式”同样在寻求转型

    在全球经济持续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新加坡同样不能一枝独秀。由于制造业持续萎缩,新加坡今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出乎意料萎缩了0.6%,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环比下跌1.4%。应对全球经济的调整,新加坡也在推进转型以便保持领先地位。

    5月23日,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竞争力研究所所长陈企业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介绍他所观察转型中的新加坡的趋势变化。

    “新加坡模式”,就是不断自我更新

    南方日报:时至今天,新加坡仍是中国官、商、学界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的关注对象。我们关心的是,中国的官员来新加坡参加培训,他们获取了新加坡哪方面的重要知识及经验?

    陈企业:作为没有任何资源、建国不到半个世纪的小国,新加坡完成了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大转型。新加坡政府的策略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外国投资的基地、外向型经济体,提供条件让投资者在此成功经营,有利可图。为此而自然选择就是建立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体制,保护财产权,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敞开国门,欢迎跨国公司来投资办厂。那么,他们可以在此学习新加坡是如何分析自己的问题、决定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从中选择成功几率最高的方案,而且一旦此方案失败,依靠备用方案依然可以向前发展的。

    南方日报:2011年5月15日,李光耀资政与吴作栋一起宣布退出内阁,他们在辞职声明里用了6个“年轻”的字眼,是否可以理解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年轻人的压力,是否可以说“新的新加坡模式正在建构”?

    陈企业:“新加坡模式”的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这种自我更新不是现在,很早就开始了。自我更新有多种方式,领导层年轻化是其中一种,还包括人才的自由流通。譬如,我们的部长不能全部来自公务员体系,其中国防部长黄永宏是一名乳癌专科医生。自我更新可以是领导层的年龄、背景,可以是政策的自我检讨。

    南方日报:新加坡拥有一些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如政府全资的淡马锡投资公司管理的资产将近2000亿美元,占有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一半以上的市值。很多人把这种模式称为“国家资本主义”,你怎么看这种模式的利弊?

    陈企业:淡马锡的成立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外汇储备渐多,金融管理局既要兼顾宏观政策、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还要兼顾外汇储备保值,央行觉得任务太重了。在这种历史环境下,成立了淡马锡控股公司,职能是一家专门经营和管理国家投入到各类国联企业资本的国家资产经营和管理公司。

    但不能认为新加坡模式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因为公司淡马锡以控股方式管理的国联企业,它到了某一个程度,例如在企业上市阶段,它是要把国有分量降低。但政府是大股东,所以我们把它们叫作政联公司和政府有联系的公司,但不是国有企业。政联公司的老总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了,而是要股东同意的。

    此外,新加坡政联公司在竞争性的商业基础上运作,并无获得政府的特别支持,尤其是它们没有得到政府任何的优惠信贷支持。

    政联公司能成功,得益于四方面条件

    南方日报:在淡马锡公司的培育下,在新加坡涌现出一批国际水平的大型企业,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电讯、胜宝旺造船厂等。这可以给中国国企哪些启示呢?

    陈企业:新加坡的国有企业从一开始就明白,要生存就必须竞争,国家不会资助他们。如果他们一再亏损,就只好关门倒闭。因此他们非常重视节约成本、提高生产力,并利用合作经营和熟练工人,使用最好的机器设备改善产品质量。中国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这样的竞争压力。但据我所知,中国的国企也正在完善公司治理。

    新加坡政联公司在市场上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四个条件:第一,从公司法到破产法,政联公司和其他企业适用同样的法律;第二,新加坡政府高薪招聘一流管理人才去经营这些企业,一方面为精英人才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三,建立执行严格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杜绝可以让“内部人”钻空子谋私利的漏洞;第四,以严刑峻法打击贪腐,让腐败分子没有任何侥幸逃脱的可能性。

    南方日报:面对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金融市场正快速重整,新加坡会作出哪些调整?譬如在经济转型与发展方面?

    陈企业: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新加坡打击不大。因为我们很早就预测到金融危机后会有大笔资金流入,所以我们发行更多的金融工具。有资金流入,我们会用金融工具把它蓄起来,即央行债券,以此控制意想不到的资金流入。

    其中还有一个调整。过去美国、欧洲是我们主要的出口市场,在预测到危机时,我们也对此作了调整,让出口市场多样化。因此我们与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截至今年5月,新加坡已签署了18个自由贸易协定。现在我们出口市场多样化,中国也成为我们的四大出口市场之一(日本、欧洲、美国、中国)。

    我们还调整产业布局。我们很早就看到生命科学的前景,很早就意识到新加坡要做一个物流枢纽,我们还考虑未来的二三十年哪一种工业会消失掉。

    首要任务是保证,具有成本竞争能力

    南方日报:是否可以说,新加坡同样在推动经济转型?那具体在朝哪个方向转型呢?

    陈企业:对于新加坡经济而言,我们一直在调整。现在新加坡已经建立了五大支柱产业:电子、精密工程、石化、生物科学和物流。目前,生命科学产业已经占了制造业的14%,和电子业相当。

    新加坡仍然是一个高成本的国家。今天新加坡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我们具有成本竞争能力。长期来看,电子业在新加坡将渐渐失去竞争力。在这方面不能跟中国竞争,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

    此外,中国也有一批批高科技人才。但我们也担心,如果引进太多的中国工程师来新加坡,将对新加坡本土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冲击。新加坡刚毕业的大学生薪酬是每月3000新币,中国的工程师2000新币也愿意做。我们如果大量引进中国大学生,那新加坡的大学生就没有工作了。我们作出的调整不仅是产业布局,还有金融工具、外来人才、劳动市场等多方面。所以,这个调整是整个经济的调整,而不是局部的调整。

    南方日报:新加坡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但面临全球金融业的萎缩,新加坡如何调整政策?

    陈企业:西方金融业萎缩,我们扩大啊,努力将推动新加坡成为一个资产管理中心。现在看效果很不错,中东和欧洲的业务都很出色。去年新加坡的境外资产管理就达5000亿新元。

    今天,我们紧紧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全力营造环境打造亚洲的人民币结算中心。所以这是竞争力全局的调整,而不是局部的。

    南方日报:新加坡在服务业这块有哪些调整呢?

    陈企业:东南亚、中国、印度这3个非常有活力的国家和地区,会在一个整合的亚洲内有效互动。对于我们,机会也是非常多。中国有能力出国到世界各地旅游的人不多,但有能力到亚洲旅游的人很多,印度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就成立综合度假村,有赌场、会议中心、博物馆等。这就是说,要先看清国际趋势,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崛起,游客普遍涌入,就能促进我们服务业的发展。

    南方日报:新加坡建国以后,培育出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掌握英语的大学毕业生,这一点吸引了国际投资者。新加坡是否有担忧,限制移民会迫使投资者另觅人才聚集的高地?

    陈企业:其实是不会影响。我们是怕文化背景不一样的人才来到新加坡,把新加坡很融洽的一个环境破坏掉了,所以我们要对来自中国的移民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