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楼前身149年前落成
149年之前的1864年,新加坡建国前101年,当今海洋金融中心的前身“海洋中心”落成,它一动不动地看着越来越多的蒸汽轮船驶入滨海湾,见证了这个港口城市的迅速崛起。在苏伊士运河通行之后,新加坡很快就成为了东西方之间的海洋枢纽。在接下来149年的漫长时光中,它经历了三次拆除和三次原地重建,见证了工业革命当中那些令人激动的发明,也度过了二战期间被日本占领的黑暗时刻。当历史的喧嚣逐渐沉寂,滨海湾从繁忙的港口变成金融中心,新加坡从贫瘠之地进化成亚洲大都市,所有的物是人非在这里并未发生,“海洋中心”依然安静地矗立在滨海湾之畔。唯一不同的是,它的名字多了“金融”两个字。当这座大楼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这段历史时,他们的情绪依然有些激动,尽管这段介绍的话,他们已记不清讲了多少遍。“2011年4月,第四代‘海洋中心’落成,也就是现在你看到的样子,当然它的名字变成了‘海洋金融中心’。”
新——电梯下行时能够“发电”
大楼工作人员把记者带到了8楼的走廊,指着一个有点像垃圾桶的入口告诉记者:“我们的每一层楼都设有这样的纸张再循环系统,大家把废弃的纸从这里扔进去,这些纸就进入了再循环的系统。”他告诉记者,每年的纸张再循环体量约334400公斤的纸张,等于少砍了5685棵树。记者在顶层还发现,地面居然有缝隙,难道是施工质量欠佳?工作人员赶紧向记者解释,这是雨水回收系统的特别设计,再加上大楼内部的空调冷凝水回收系统,每年能节水4200万公升,相当于21个奥林匹克标准的游泳池。最后,当记者乘电梯下楼时,旁边的大楼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你知道吗,我们正在‘发电’。”他解释道,这个电梯能收集储存向下运动时由重力产生的能量,作为电梯下次向上运动的部分动力,这样一来又省了不少电。
绿大楼能耗节省35.1%
走出神奇的“发电电梯”,记者想起了吉宝置业2012年年报里的一句话:“大力投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仅出于我们的责任,它能为我们带来切实的商业利益。”在此之前,记者并未十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这趟“绿色建筑之旅”以后,记者终于领悟到这句话。这些投资不菲的环保设计,为海洋金融中心提供的不仅是“每年少排放二氧化碳4542吨”,更重要的是“一年下来,大楼的能耗可节省35.1%。”也就是说,海洋金融中心每年的能源费用支出,少了整整35.1%。毫无疑问,新加坡政府是非常乐于见到这样的绿色建筑的。在海洋金融中心还在修筑的时候,它已经凭借设计图获得了新加坡政府颁发的建筑领域最高的大奖——绿色建筑铂金大奖。这个大奖不仅是荣誉,也极大地提升了大楼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