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15日

    大学结合就业 新加坡管控大学人数

    中央社记者吕欣憓新加坡特稿,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国家为人民提供更多上大学机会的同时,也要确保能为学生的发展起增值作用,不该只为了增加学生数,而忽略大学教育的素质或市场能提供的就业机会。

    新加坡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因此教育制度沿用英国学制,学生从小学六年,升上中学四年,接着再依照成绩决定念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初级学院类似台湾的高中,毕业后可以念大学,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类似台湾的职校或五专,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工作,如果有再进修的打算也可以念大学。

    与台湾相比,新加坡大学的入学率并不高,近几年约在27%左右,因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采取分流的概念,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初级学院或是理工学院,都要经过考试,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依照学业表现把学生分流,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注定只能念职校。

    和台湾类似,新加坡的父母传统上还是希望小孩念高中、进大学。新加坡目前主要有4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国大和南大是新加坡老字号的大学,新加坡人就读的学费一年约在7000新币(约新台币16万8000元)左右,管理大学则要到9000至1万新币。

    目前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还是相对吃香,一般来说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起薪约在1500新币,大学生起薪则约在2400新币左右。

    网站Salary.sg根据新加坡教育部发布2012年国大、南大和管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薪水调查,整理出在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的前80个科系。

    薪资第1名的是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平均薪资5082新币。薪资前10名的科系多来自管理大学或是国立大学,学系集中在法律、医学和商业管理,排名中间的多是商业管理、资讯管理、工程等科系,排名后面的则是艺术、媒体、中医等,平均薪资约在2800新币左右。

    就业率方面的排名也跟薪资排名相差不远,前3名的法律、外科医学系和牙医系,就业率达到100%,艺术、音乐、媒体、设计等科系的就业率约在65%左右。

    这份调查显示,新加坡大学生毕业后的整体就业率约91%,起薪的中位数在3000新币左右。

    但是实际上,新加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似乎不如这份调查乐观。

    今年5月刚从中文系毕业的洪同学,在毕业前就找到一份媒体的工作,起薪是2400新币。洪同学说,他算是非常幸运,他很多同学毕业至今都还在找工作,至于一毕业就起薪3000新币的工作,“应该都是在政府部门吧”。

    洪同学说,他能获得这份媒体工作,一部分原因是他在念书时就在媒体实习,有相关经验也有人脉。

    洪同学说,近年来新加坡涌进大量外来人才,让企业对本地人要求更多,大部分都要求要有工作经验,更挑的连实习经验都不算,“但如果企业不录用新鲜人,新鲜人怎么会有经验?”政府持续引进外来人才,本地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却越来越难找,“以前人家说第一份工作靠学历,之后的工作靠人脉,现在是第一份工作就要靠人脉了”。

    与台湾不同的是,新加坡大学生对于念研究所的兴趣并不高,因为企业多半不特别喜欢用研究所学历的人,研究所学历对薪水也没有太大帮助,洪同学说,他们一班120人,选择念研究所的大约在5到10人之间,他也有朋友顶着哈佛大学研究所学历在新加坡找工作却被拒。

    另外还有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念理工学院,有的学生是因为家里有经济压力,有的则是认为念理工学院可以习得一技之长,越早进入社会,越能累积更多相关经验。

    不过同时间新加坡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加。李显龙在去年8月的国庆大会上宣布,新加坡将从现行的4所大学增加到6所大学,新增新跃大学和新加坡科技学院两所大学。

    新加坡政府估计,大学入学率将从现在的27%,升高到2020年的40%,大学的新生名额将从现有的1万3000个,逐步增加到2020年的1万6000个。增加大学的原因,主要是希望留住新加坡人在本地就业,也提高新加坡白领的就业率。

    李显龙当时指出,有许多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希望能够继续升学,考取理工学院的专业文凭。他指出,在获得专业文凭后,理工学院毕业生憧憬能接受大学教育,政府这些年来虽然不断增加大学学额,但仍然供不应求。

    不过新加坡政府在决定哪所学校升格为大学时,有其特定目的,升大学管道委员会研究后认为,新加坡有必要拓展应用型大学管道,为国家培养更多工程师、物理治疗师、社工等。

    李显龙因此指出,国家为人民提供更多上大学机会的同时,也要确保这些课程能为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增值作用,除了增加大学生人数,也要兼顾大学教育的素质或市场能提供的就业机会。

    新加坡政府选中的科技学院和新跃大学,本就是实务型导向的学校,采取以教学、实践以及与产业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看得出来在增加高等教育名额的同时,新加坡政府仍要兼顾学系在市场上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