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秩序和保持自由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一个问题
我在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大都市的街头巷尾,总能见到一些民间自由艺术家在街角、广场(一般都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公园、地铁站等地演出,有拉提琴的,有拿着电子吉他自演自唱的,更有黑人男孩三五成群聚成一圈跳霹雳舞的,大家围观欣赏,好不热闹。我很喜欢这种气氛,虽然有些乱,但也是城市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可你在新加坡就根本不可能见到这些。这个国家秩序井然,干净得如同无菌城市,规矩多得让人时刻提心吊胆。但是在这里你也感觉不到活力:没有街头艺术家就是其标志之一。
片面追求秩序的代价是没有了自由,而没有自由的地方当然也没有街头艺术(有没有别的艺术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即使有也不可能成气候)。艺术需要自发性和想象力,而自发性和想象力的土壤就是自由。不妨把这个逻辑推到极致:最秩序井然的地方是哪里?当然是监狱。最没有自发性和创造力的地方是哪里?当然也是监狱。
创造力的前提是自发性,而新加坡太多的规矩似乎也扼杀了所有自发性。相反,纽约、巴黎等西方大城市的秩序不如新加坡,但是你能感受到那里的自发性和创造力。即使同为亚洲国家的大都市,香港、台北、东京的创造力和自发性也远远超过新加坡。
追求秩序和保持自由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一个问题。
新加坡给人的另一突出感觉就是法律苛严,名目繁多,对国民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做了令人叹为观止甚至难以忍受的细致规范:不能在公共交通上吃任何东西(包括喝白开水),随意吐痰一次罚款1000元新币,乱穿马路罚款500元新币,等等。而且执行起来铁面无私。曾经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新闻:尽快美国政府出面求情,一个美国公民仍然在新加坡被罚鞭笞。
本人这次在新加坡也有类似的感受。为防止在公共场合喝水或抽烟,我干脆不带水不带烟,渴了受着,烟瘾犯了也受着。
这么说来,好像新加坡是一个非常不讲人情的国家,而且为了维护公共秩序不惜走极端,大热天在公共汽车上连水也不让喝。
总之,这个城市国家有些Boring,“单调,乏味”这是不少游人的印象。
但是我发现新加坡也有另一面,很人性化的一面。
比如在新加坡国大的宿舍区,著名的Prince George’s park,有30栋楼(他们叫“BLK”),每栋楼都通过回廊联在一起,回廊顶部全部有玻璃顶可以挡雨,你不必带伞也可以从这个楼到另一个楼而不会被淋湿。
更重要的是这些楼的设计者体现出的对残疾人的关爱。每个坐轮椅的残疾人,都可以独自在楼与楼之间自由穿越。设想一下:一个残疾人坐着轮椅,从最西边的BLK1到最东边的BLK17。当时天正下着大雨,而这个残疾人没带伞。你不要担心,他可以自由达到目的地,不会被淋雨。因为每个楼之间不但都有玻璃顶的回廊连接起来,而且在上下坡时都有专为轮椅设计的斜坡(当然也有台阶,走台阶要快些)。这样的人性化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刻板与温情,这两种相去甚远的矛盾两极,在新加坡却奇特地并存。
陶东风/文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