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29日

    适应负面新闻,保持整体理性(环球时报评论)

    随着事实上的言论开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需要适应这样一种局面:从新闻上看这是世界上最混乱的国家,刑事案件最多的国家,奇闻怪事最多的国家。但我想补充的是,过去的一百多年,这些世界之最是美国。

      在社会化媒体兴起之前,中国主流媒体以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为主,虽然被冠以“舆论监督”的负面报道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版面和时间,但总体格局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平衡。在互联网上,包括恶性刑事案件、立案的官员贪腐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负面新闻已经几乎实现实时同步的报道,各种真真假假的实名和匿名举报公权机构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内容屡见不鲜,各种反映社会不公、道德败坏、劳资纠纷、企业违法、环境恶化等方面的言论已经成为传播常态。社会化媒体传递的便捷性、时效性、自发性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从社会关注度方面考量负面新闻已经成为绝对的主角。

      在这种趋势下,人们从传播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问题成堆、案件频发、怪相频出的中国。对于长期习惯于获得正面和中性报道的中国社会来说,心理上不太容易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的真实情况形成判断上的偏差。反观西方世界,因为长期以来形成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接收习惯,对充斥媒体的负面新闻形成了免疫力,负面新闻对社会的基本判断影响要小得多。

      从历史传统上看,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思维与心理定式中,也更愿意接收传播主流价值观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正面报道。而负面报道是“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即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在官方传播中总是要用主流价值观进行纠偏。

      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让新闻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而现代选举制度的确立也需要媒体对执政者的全面监督,所以,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新闻价值观一直占据主流位置。以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普利策新闻奖为例,除解释性报道奖、批评报道奖和社论写作奖基本属中性报道外,其余11项大奖均属纯粹的负面新闻,负面报道占获奖总数的78.6%。

      在美国,新闻报道重在揭丑、监督的观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镀金时代”,以“扒粪”核心理念为主的负面报道全面兴起。负面报道不但成了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标准,而且逐渐演变成了美国新闻报道观念的主流取向。

      美国作为20世纪开始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一方面其经济实力、科技教育水平、人民生活富裕程度一直名列前茅,但人们从新闻中感受到的却是一个案件频发、社会不公、黑幕重重的国家,人们很容易从美国人自己的报道中找到这个国家一团乱麻、混乱不堪的各种证据。

      对于中国来说,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在新闻传播事实开放的前提下注定会成为全世界负面新闻最多的大国。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13亿人口中,从数学上必然产生世界上最多的矛盾,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冲突必定集中爆发,其三,作为新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将受到更多关注。

      适应这种负面新闻为主的传播现状,在各种负面新闻和负面情绪的传播中保持对社会总体情况的客观理性,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需要适应的一部分。▲(作者刘戈是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