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23日

    雷鼎鸣:新加坡做得根本不多

    [香港晴报雷鼎鸣文]李显龙宣布会推出一系列房屋及医疗政策。从电视及YouTube可见,李显龙包装及推销新政策时,的确功架十足,有别于香港官员。新加坡的管治理念,大可被归纳为“父爱主义”类别,即政府视人民为不准乱说乱动的黄口小儿,但政府则尽心尽力,交足功课,为人民谋幸福。我并不欣赏这种模式,但却一向十分佩服其政府领导层的智慧,新加坡在他们治下,有如一所大企业,虽言论自由颇受限制,批评国家领导人会有很大风险,但总算井井有条,经济也蓬勃。

    人民要多交保费

    有些评论说,新加坡正步入福利主义,这是夸大其词了。新加坡的政府消费只占GDP的9.6%,“福利”不了。先说医疗,李显龙说要使到全民都得到保险,但同时又指出保险费可能要增加。在新加坡工作的人口,每次出粮都要像香港强积金一样交出供款,但却是交到政府控制的中央公积金中,现时雇主加上雇员的供款率是等于薪金的36%,比80年代的50%为低,但却是香港的几倍了。在这笔供款中,50岁以下的要把薪金的7%放在医保的账户中,年纪愈大,这个百分比更要提高。若保险涵盖面更广,只意味着政府强制人民多交保费而已。反观香港,你就算是100岁,跑到医院求诊,也不会被赶走,而且费用低廉,我倒看不到新加坡在这方面有何优越。

    李显龙在房屋问题上的政策目标是,要人民可以用四年的入息便可买到房子。其政策细节虽未说清楚,但从他所用的数字仍可推断出其大概。月入4,000坡元的住户可以获补贴购入一拥有三房一厅的“组屋”,这大约是等于用120万港元便可购买了,价格显然远低于香港,这能不使香港的无壳蜗牛不暗自悲叹?

    为何新加坡做得到此点,而香港却似乎不能?新加坡81.6%的人口住在政府所建的组屋中,加上其他拥有的物业,新加坡90.1%的人都住在自置物业。香港则有52%的人住在自置物业,另有30%的人住在公屋,从使用的权利角度而言,这30%也几乎等同有自置物业,只是他们不能出售公屋而已。在香港,楼价等闲有80%来自地价,政府高价卖地,间接等于向市民抽取重税,而这些税理论上再通过公共开支回馈市民。新加坡政府若用廉价把组屋卖出,性质有如香港的居屋,不大抽取地税而已,公共开支便要靠其他税种支撑。两种方法谁优谁劣,很难作定论。

    投入资源建屋胜港

    不过,新加坡的房屋政策有两点却是胜于香港的。第一,过去三、四十年来,新加坡投入了大量资源建屋,其投入的人均比例约是香港的两倍,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积也约是港人的两倍。我们可以设想,假如香港的总楼面面积突然增加100%,变得与新加坡一样,楼价也必定会跌得四脚朝天,这是完全没有悬念的事。新加坡楼价近年虽因人口剧增近四成而节节上升,但仍比香港便宜得多,原因正是其有充足的供应。

    第二,新加坡人在政府手上买了组屋一段时间后,是可以把它出售而不用补地价的。这便大大的搞活了其资本市场,人民可以把房子按揭,而且觉得自己是持有资产的业主,不但心情开朗,而且不会造反。

    再想深一层,李显龙的谋略也是高明的,过去十多年,新加坡大量地从中国等地吸纳高质素的新移民,致使经济十分蓬勃。但从300多万人口,增至现时的530多万,楼价必有上升压力。有部分当地的年轻人也会感到竞争压力,不能尽取最好的就业职位,心中有怨气。上次新加坡选举中,其执政党只得到六成选票,李显龙由是要做些工夫,化解民怨。有什么会比解决房屋及医疗问题更易吸引选民?

    但其实新加坡政府所做得根本不多。医疗保险是要人民增加保费的,在房屋问题上,既然九成人口已有房子,现在只须解决刚出道的年轻人房子问题而已。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行之已有大半个世纪,供款额出奇地高,现在只要再放宽限制,使人民可以从公积金中,更灵活的提款出来买楼便可。近年,新加坡储蓄过剩(储蓄率等于GDP的51.1%),资金无处投资,每年等于24%的GDP要跑到外国投资,容许人民自购楼宇正是“泄洪”的方法。

    香港环境与新加坡差天共地,没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