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的新加坡,却很少出现严重的内涝现象,即使个别地段有这种问题出现,也会很快得到解决。那么,作为一个年均降雨量达到2400毫米、雨量充沛的热带国家,新加坡是如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呢?
号称城市蓄水池的滨海堤坝,就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新加坡解决洪水问题的秘诀之一。
新加坡也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拥有遍布全岛、系统性发展水道和水池计划的城市之一。
秘诀:9个闸门7个水泵
滨海堤坝是新加坡首个横跨滨海水道而建的水坝,长350米,由9个冠形闸门组成,它围出了新加坡首个城市中的蓄水池—滨海蓄水池,这是新加坡的第15个蓄水池,拥有全国最大及最城市化的集水区,集水面积达1万公顷,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滨海堤坝是全面防洪计划的环节之一,它能有效减缓牛车水、驳船码头、惹兰勿刹及芽笼等市区低洼地区的局部淹水现象。
滨海堤坝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秘密就在于堤坝的9个冠形闸门。
在新加坡水资源永续展览馆,该局工作人员通过堤坝模型为导报记者做了演示。而在馆外,就是横亘于海面的雄壮水坝,不少游客正被海天一色的美景吸引,流连忘返。
工作人员介绍,滨海堤坝将蓄水池和大海隔开,防止蓄水池内的水受潮汐影响。当下豪雨而海水处于低潮时,闸门会降下,将过量的雨水排放入海。如果涨潮时降豪雨,闸门则维持紧闭。工作人员转而启动可在1分钟内排空一个奥林匹克游泳池容量的巨型排水泵,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当全部7个排水泵同时启动,整个过程只需要9秒钟。
监控:实时讯息手机传送
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兼环境及水源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长傅海燕,在接受导报记者提问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她说,新加坡就好比一个“小碗”,雨量稍大就容易内涝,而新加坡恰恰是雨量很大的国家,热带暴风雨往往来得很急很快。因此,政府对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视。
她介绍,在新加坡,很多重要路段如乌节路等一带,地下管道都装有内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管道情况,一旦有问题出现,就必须马上弄清:是因为垃圾堵塞还是雨量过大的问题?同时,还设有专门的监察人员,水涨到哪个程度,都会有讯息通知。她说,她的手机里就会随时接到这些讯息,以了解相关情况。
在厦门,曾经发生过小区车库被淹,大量汽车泡水的严重事件。针对小区排水的问题,傅海燕部长说,政府近期专门制定了一部法律,要求建房子时需要做专门的排水设施。设施的标准,根据房子的面积、楼层都有具体的规定。在不少住宅区里还建有一定规模的蓄水设施,以防止海水涌入,造成水涝。
记者手记
新加坡人的“水”文章
新加坡人不仅把水给管好了,更把水给用好了,可以说,这个国家做足了“水”的文章。
滨海堤坝就是一个管水、用水的典型,它既是“矛”,又是“盾”,它既排水,又集水。除了排洪外,堤坝另一个最重要功能就是收集淡水,之后再以先进的薄膜技术进行处理,以确保可以安全饮用。在2011年,滨海蓄水池连同榜鹅及实龙岗蓄水池,把集水区从全国一半的面积扩大到三分之二的面积。
新加坡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在建国之初,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水,仰人鼻息。但是经过近50年的发展,新加坡不仅实现了水的自给,而且还有水资源可以出口,水务业领先全球,令人叹为观止。
1987年,李光耀说:“20年内,过滤和防污染技术可能有突破,届时我们能在滨海建堤坝,形成一个大淡水湖。”毫无疑问,新加坡做到了。
在新加坡,只要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可以直接饮用。其有四大水来源,新加坡人称为“四大水喉”,包括:国内集水区雨水、进口水、新生水(即高质量的回收水)和淡化海水。其中新生水能满足国内30%的用水量。到2060年,这个比例将达55%。
令人惊诧的是,新生水居然来自阴沟。新加坡有一个被称为地下高速公路的“深隧道阴沟系统”,负责回收每一滴用后水并进行处理和净化,家庭和企业的用后水,都会通过长达48公里的阴沟,送到樟宜供水回收厂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这种净度达国际标准的用后水就成为新生水的生产水源。
新生水主要为工业用途,不公开销售,但是鼓励公众品尝。到目前为止,公用事业局已经出台40多种标签设计的瓶装新生水,瓶子上印上亲善大使—活力水滴卡通,广受收藏者欢迎。
在滨海堤坝中央庭院的水上乐园,导报记者看到,大人正带着小孩在水中嬉戏,笑声阵阵。而在堤坝的绿色屋顶上,当地少年则在踢着足球。这就是新加坡人和水的关系,亲近而自然。(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