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的原因,既有自身业务发展需求,也有当时上海综合保税区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丹佛斯中国区上海公司总经理张乐丹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自贸区”)的建立,或将带动跨国公司进一步升级其中国总部的地位。
“自贸区对很多跨国公司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不少正在观望新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的出台,并考虑是否将更高能级的大中华区总部、亚太区总部以及研发、营运、服务、结算等功能性中心落户上海。”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华中区税务与商务咨询主管合伙人谭绮表示,跨国公司正密切关注着自贸区的相关信息和政策动向。
亚太运营商计划
一份来自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在自贸区挂牌后将成为自贸区的运营管理机构)的《上海综合保税区运行情况》材料显示,自贸区近期的工作重点之一,便是全面推进亚太营运商计划。
“好处之一就是,我们可以将自己发展的需求与上海政府直接交流沟通”,张乐丹告诉记者,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环境和对跨国公司扩大、发展亚太业务的全力支持下,丹佛斯中国将会大幅度提高运作效率、提升分拨效率和性价比,因此公司还准备将亚太分拨功能移到中国。
而在今年下半年,包括丹佛斯在内的20家跨国企业,还将与上海完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工作,后者将搭建全国首个海关监管系统与企业内部数据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监管平台,提升非贸易项下税务出证的便利性,并研究制定个性化财政支持政策。
自贸区的总部诱惑力
谭绮介绍,由于地区总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包括管理、贸易、资金融通、投资、研发中心等,自贸区会在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利好支持非常有诱惑力。
比如,在贸易方面,自贸区实施一线(国境线)放开,二线(与非自由贸易园区的连接线)管住的政策,在一线区域放宽海关监管,为企业开展直接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都带来了较大便利和税务优惠,加快其进出口物流速度,提高加工贸易采购效率;在金融方面,自贸区将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此举不仅将有效降低跨国企业甚至其海外关联公司的融资成本,还能更具主动性、灵活性地推动其在国内外的投资与业务发展。”
对标新加坡
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上海自贸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认为,目前上海与新加坡等国还有差距。
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行政审批效率方面;二是在国家化服务的人才储备方面;第三,地区总部需要与所在片区的子公司业务交流频繁,这要求自贸区内法律法规更加健全透明;第四,航运、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跟得上。
具体而言,目前中国开设新公司平均需要38天,上海目前的效率虽然远高于此,但仍落后于新加坡平均只要3天的效率;在新加坡一个产品的进口、报关、通关、检验的手续,最短大约仅需要6个小时,而在中国,根据产品的不同至少需要1个星期到1个月的时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助理教授刘青用“啃”开放受阻的“硬骨头”,来比喻上海自贸区在开放方面需要进行的各种突破,包括各种“简化对外资的审批管理,缩小自由裁量权,增加监管的效率和透明性、减少不确定性等”。
上海的优势在于拥有巨大的中国市场,但是刘青认为,目前中国的开发程度,在人才储备、国际规则规范的适应等方面,还低于新加坡等国,因为上海自贸区的相关制度的建设完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任重而道远”。(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