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30日

    新加坡建筑学家为杭州小城镇建设把脉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院长王先强
    人口密度那么高的新加坡,为什么还能被称为“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经验,对浙江小城镇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10月29日,众多中国、新加坡量地的专家,以及全国浙江商会会长聚集在西子湖畔,进行了一场“2013中国·新加坡小城镇发展论坛”的头脑风暴。

    作为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的一台大戏,本次论坛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合作交流办公室主办。著名经济学家、社科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陈淮,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院长王先强这两位重量级嘉宾分别进行主题演讲,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达沃斯论坛都市指导委员邓永恒,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梁小青,盈石集团总裁司徒文聪,湖南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城镇建设与地产分会会长徐小卫等,就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产业和文化的复兴、区域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投融资模式创新、新加坡卫星镇规划经验分享、浙商如何发展家乡小城镇建设等主题展开精彩对话。

    杭州计划用三年时间,加快推进1000个以上的中心镇建设项目,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2012年,浙江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3.2%,比全国平均水平52.6%高出近11%,在没有很多大城市支撑的浙江,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靠的就是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浙江城镇体系的基础,也是缩减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城市病的重要载体。

    “每个城市自己特有的语言、历史文化风貌、邻里结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值得保存和发扬光大的文化。”陈淮表示,如果说在过去200年,我们所经历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办公楼、学校等等是人手的产物,那么,我们现在提供的智慧城市就是一种智能化的对象,人在改造和建设城市,城市反过来影响改造和形成城市人群之间很多新的共同约定。

    城市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建设和创造文明的地方,是一个大家在离开了过去大杂院的基础上,在邻里之间、在社区之间、在城市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文化传统的地方。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节约资源又环境友好,还要努力的实现科学技术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理念在全球获得广泛赞誉,这个土地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5400万的国家,从独立之初,就克服土地资源缺乏,凭着战略性的城市设计、规划、建设和创新的解决方案,至今已经规划建设23个新市镇,各镇规划人口15万-20万人,每个新市镇里都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新市镇的建立,基本能够解决居民远途交通需求,提升城市的需求。

    王先强认为,新加坡环境的改变,得益于1967年很重要的“土地征用”法令,启动了新城镇、市中心的改造。现在大部分新加坡公民,90%都住在组屋。“建立新镇的目标也是在改变,最初是大量的建造经济房屋,上世纪70年代早期,赋予它们特点和身份以及可识别性,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进一步改善邻里专用区,现在,则更加重视塑造好的环境,塑造跟自然结合的环境。”

    令人诧异的是,新加坡2001年的城市概念规划图,其实跟1971年的大同小异,只是把国土增加了将近20%,其他的结构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所有新镇都在一条环、一条线上来布置,通过交通把这些城镇衔接起来,还有一个高速路网来服务这些城镇。由于概念规划性很强,新加坡的城镇化基本上都在原先基础上的延续,再深化、发展、优化。

    徐小卫表示,所谓的欢乐小镇,是在周边的非独立的卫星镇,打造成工作、健康、需求、理念综合性的小镇。新加坡卫星镇系统的规划,每个镇自成一体,社区、医疗、教育,面向大众的市场,这是新加坡经验中特别值得我们城镇化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