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3日

    新加坡博物馆 展出新加坡动乱与变迁


    (中央社记者吕欣憓新加坡3日专电)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展出1950到1970年代新加坡艺术家的作品,呈现新加坡在动乱年代中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景象。

    配合新加坡双年展,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从10月中到明年3月16日,展出“变迁.万画”(A change World:Singapore Art 1950s-1970s),与双年展以当代艺术为主不同,“变迁.万画”主要呈现新加坡在二战后独立初期的艺术作品,以油画和水墨画等传统艺术为主。

    一踏入展馆第一幅画,是新加坡艺术家刘抗在1967年的作品《国庆日》(National Day),国家博物馆典藏部副研究员谭迪允说,1967年新加坡刚独立两年,是一个充满变动的时代,画中缤纷的颜色呈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和疑问,各人种与建筑物也呈现新加坡的殖民历史。

    当时的艺术家关心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蔡明智的《铁路工人》,清楚刻划工人的筋骨与眼神的茫然憔悴,谭迪允说,这除了呈现劳动阶层的辛苦,也反映当时新加坡对未来的徬徨和认同感。

    许锡勇的《波东巴西的排水系统》和朱庆光的《人民饭厅》,则画出新加坡早期的甘榜生活和小贩中心,刻划出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细节。矛盾与冲突也是艺术家的画作目标,许锡勇的《他们来了》呈现街边小贩与稽查员间的紧张情势,显出艺术家对弱势族群的同理心。

    除了对未来的徬徨,展品中也有1950年代独立前新加坡面临的动乱,像林学大的《动乱》,画出1954年华校生反对国民服务法的示威,和1955年福利巴士工潮等重大抗争,反映动乱时代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型态冲突。

    新加坡现在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艺术品则呈现了新加坡过去的文化发展脉络,蔡名智在1959年做的《国语课》,画出一群学生在学马来语的景象,新加坡在1959年获得自治权时,社会就激烈争辩过用什麽语言当国语,当时自治政府希望推广马来语做国语,展现当时新加坡想隶属马来西亚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