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22日

    中国与新加坡和日本争夺亚太时区石油定价权

          注册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22日正式揭牌,标志着中国市场推出原油期货迈出重要一步,即将加入亚太时区的原油定价权争夺行列。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是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出资设立、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国际性交易市场,注册资本50亿元人民币,是到目前为止上海自贸区内注册资本最大的企业。

        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杨迈军表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设立将有利于吸引境内外投资者的参与,推进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下一步将按照“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的原则,抓紧推进原油期货上市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上市交易。

          作为国际市场第一大大宗商品,中国市场一直在呼吁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原油期货市场,以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

          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中国累计进口原油2.3亿吨,累计花费1802亿美元。但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在原油市场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

          “能源的安全除了可持续的供应量保障外,价格安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震说,中国发展原油期货市场,有助于建立起中国市场在亚太的影响力,形成亚太时区的定价基准。

          专家表示,近年来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为中国市场的努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此前全球权威的原油定价基准是美国纽约WTI油价和英国北海布伦特油价,但随着页岩油气的发展以及欧洲经济的发展,两大权威基准都在逐渐演变成区域性的定价基准。”中银国际期货刘浚说。

        作为原油消费的重要增长地,亚太地区对中东的石油依赖程度都非常高,中国、印度和日本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分别占到进口总量的40%、73%和80%。

        由于原油定价基准的缺失,历史上从中东输往亚太地区的原油出现“亚洲溢价”的现象,即中东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导致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比欧美国家支付更高的原油价格。随着亚太地区原油消费量的增大,这一现象对亚洲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目前,东京、新加坡以及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都相继建立自身的石油衍生品市场,围绕亚太地区的基准油价展开竞争。

        “中国是全球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上市原油期货相关衍生产品,为参与亚太地区原油定价权竞争提供了可能。”刘浚说。

        “中国发展原油期货,最现实的意义是为国内企业提供一个规避价格风险的平台,完善价格风险的管理工具。”大宗商品服务商易贸资讯副总裁钟键表示。

        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力波表示,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属性不断强化,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石油市场金融属性的张扬直接导致了油价的大起大落,给世界经济,尤其是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带来巨大的威胁。

        “受制于国家政策和国有企业对海外业务监管的难度,通过参与境外石油衍生品交易来对冲风险还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在国内市场推出原油期货,就会为石油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容易监控和参与的平台,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石油企业管理价格风险的能力。”王震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