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新征程正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上周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改革的讨论热潮。海外专家们在高度评价中国改革亮点的同时,也指出若干改革难点,并一致认为中国改革迎难而上将为中国经济奠定持续增长基础。
关于本届三中全会出台的全面经济改革措施,海外专家特别看重市场化改革方向、土地、户籍、民营经济、国企改革等领域措施。
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认为:“数年之后,如果市场在中国的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新一届领导人能够对主要经济部门进行改革,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被视为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
评级机构穆迪的分析师认为,对市场作用的重视标志着中国治理哲学发生了更深层次转变,这对中国经济前景乃至主权信用评级是有利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洛马诺夫则重点关注了土地制度。他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决定,将简化农民出售土地程序,这会使他们‘卖地进城’成为可能,这将促进人口流动和消费。可以说,鼓励人口流动正是中国为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所做的必要准备。
俄中机电商会俄方理事长谢尔盖·萨纳科耶夫看好中国放宽对民营经济限制。他说:“释放民营企业活力是未来十年间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容恺桦认为,户籍改革来的颇为及时。她说,户籍制度一向被视为中国城镇化健全发展的最大障碍。将公共服务与户口所在地联在一起,已经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自2020年起上缴30%盈利的要求。文章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是实现资本更优配置的重要一步,也能为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分析师谢栋铭认为,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推进改革的一大亮点。他在分析报告中说:“领导小组将承担四项主要职责,包括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这显示了新领导人推进改革的决心。”
作为贴近市场的媒体,《华尔街日报》重点关注了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文章引述分析人士观点评价说,这是一个积极举措,中国在股票发行制度上将逐渐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与此同时,应该预见中国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面临种种考验和挑战。
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日前就表示,中国经济改革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在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仍要消化此前刺激措施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二是系统性改革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尚达曼说:“这是一套极其复杂的改革。无论哪一项改革,都不能单独进行,而必须与其他改革相辅相成。这就为改革注入了巨大复杂性,因为每一项改革,都有本身的经济、社会以至政治风险。”
哈佛大学商学院荣退教授沃伦·麦克法兰认为,未来最大的挑战在于文字以外的实际行动。比如,国企改革无疑会遇到一些阻力,美国和其他国家都存在类似阻碍变革的压力。
委内瑞拉经济学家路易斯·奥利维斯认为,推进改革的关键是政府能否真正通过合理的制度向市场、向人民“放权”,即放弃部分原有的行政管理特权,并建立起完善的权力监督制度和分配制度。(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