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5日

    “十面霾伏”凸显中国转方式刻不容缓

          中国正遭遇入冬以来最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据中央气象台统计,截至4日18时,中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一面是继续发展的刚性需求,一面是环境资源的硬性制约,专家指出,“十面霾伏”困境,正凸显当下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艰巨性和迫切性。

        进入12月,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上海等地出现了以霾为主的污染天气,PM2.5浓度基本在150微克/立方米以上,部分地区甚至高达300至500微克/立方米。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更是遭遇重度霾,实时空气质量指数AQI一度超过300,达到六级重污染。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地域分布来看,此次除了华北地区以外,还影响了整个华东地区,可以说是今年入冬以来,中国范围最大的中度到重度霾天气过程。

        何立富说,相比往常,江苏上海等华东地区此次出现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局地PM2.5浓度高达300微克/立方米以上的重度霾确实比较少见。

        环境保护部4日通报,造成此次大范围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一是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二是机动车尾气排入;三是北方冬季燃煤采暖。

        实际上,“十面霾伏”已成为当前中国多省市最突出的环境矛盾。据中国气象局数据,今年以来中国平均雾霾日数为52年来最多。

        “对很多城市居民来说,由于收入增加带来的幸福感,远不能抵消环境污染所带走的幸福感。”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孝德告诉记者。

        多位专家表示,雾霾肆虐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发展方式遇到的困境。

        “现在中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雾霾污染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长期从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领导工作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日前坦承说。

        上海市环保局污防处副处长周军认为,“要彻底解决雾霾污染的困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产业结构要调整,而且产业布局也要重新科学规划。”

        通过生态倒逼发展方式改变已经势在必行。今年9月份中国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通过推进能源清洁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力争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而污染严重的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

        近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认为,这将对干部考核制度改革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彻底改变一味“以GDP论英雄”的局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一起,将成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挥棒。

        除了政府的有形之手之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也明确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表明,市场“无形之手”也将在雾霾治理乃至整个环境治理中发挥作用。

        目前,全国7省市在推进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陆续进入启动阶段。对此,张孝德认为,“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当中,最大的突破就是让自然资源资产化。这是将市场机制导入生态文明的前提,从根源上解决了自然资源长期无法纳入市场定价的难题。”

        此外,解振华认为,解决中国大气污染问题不但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还需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中央气象台预计,到12月8日前,影响中国的冷空气势力偏弱,中东部地区风力较小,气象条件不利于华北中南部至长三角地区等地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直到9日这一轮雾霾天气将有望彻底消散。但中国长期治理雾霾的道路仍任重道远。(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