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22日

    冬至:仍有中国人“当年过”

        杭州12月22日电,22日中国农历冬至的凌晨,70岁的浙江农民杨成来3点就起床了。

        当大部分中国人用吃饺子或者吃汤圆来度过这个古时曾“大如年”的传统节日时,杨成来却要参加村子一年中最盛大的祭冬拜祖活动——从凌晨4点到6点近两个小时的仪式中,这位老人要跪地64拜。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被最早测定的节气之一,源于春秋时期。这也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之后,白天开始变长。我们的祖先认为这象征着‘阳气初到’,混沌初开,对生命很重要。”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童芍素说,所以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而如今中国人的冬至,更多简化为一种饮食习俗: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但在浙江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依然沿袭着600多年前开始的祭冬仪式。

        杨家祭冬由取水、祭天、拜祖、祝寿戏、敬老礼、老人宴等仪式组成,每年冬至前一天到高山龙潭取水,祭祀时用来净手,显示杨氏源远流长、子孙绵延不断之意。而祝寿戏则要从冬至当天开始,连演六日六夜。

        22日凌晨4点半,祭祀正式开始。几百人聚集在杨家村中的家庙祠堂,主祭、陪祭、祝读、执事等人在台上主持、跪拜,其余参与祭祀的族人在台下观礼。

        杨成来告诉记者,主祭的选择非常讲究,必须是村中四代同堂、两老双全,子孙兴旺无损伤的长者才可担任。

        “村子里70%的人都在上海、宁波工作,他们春节不一定回来,冬至却都要赶回来祭祖。”亭旁镇镇长张一冰说,每年冬至这天,陆续来杨氏家庙祭拜的约有3000人。

        冬日凌晨,气温降至零下,而持续近2小时的仪式中,杨成来和台上的祭拜者一次次地三叩九拜,宣读祝文的20分钟里则一直长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

        “尊祖尊宗,祈福来年风调雨顺。”杨成来说,从1995年起,他已连续参加祭冬仪式19年。

        “我们这个民族非常注重自己的家族历史和繁衍,中国社会的基层维系很大程度上是靠家庭和宗族。”童芍素认为,祭拜仪式带来的神圣感,对家族成员有约束和教化的意义。

        “当然祖宗崇拜也有实用的一面,就是要祖先保佑自己和后代。”

        童芍素告诉记者,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吃饺子、汤圆、馄饨,在最初都包含了古人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想象和诉求,在沿袭“吃”的风俗之余,中国人应更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