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3日

    莫言:汉学家要深入到中国人日常生活中 

        北京12月3日电,“作为一个汉学家,不管是翻译中国当代文学,还是研究中国文化,除了有深厚的汉语功底之外,还应该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里去,跟中国的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样会使研究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更具细节化、感性化、生动的风貌。”在3日举行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上,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为中方学者代表发言时说。

        莫言首先提到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在这部小说里,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对元太祖忽必烈讲述一个又一个城市的故事,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建筑、风俗特点。最后忽必烈问马可波罗:你讲述了这么多城市,为什么没有对我讲述你的故乡威尼斯?马可波罗说:陛下,我讲述的每一个城市里面,都有我关于威尼斯的记忆。“由此,我联想到汉学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发现共同点,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点。这样他就会认识到他研究的文化对象的长项,也会认识到他自己的国家的文化某些需要改善提高的地方。而研究成果一旦公布,被自己国家的人所阅读,就会变成一种文化交流,就促进了人类的文化发展。”

        谈到对现在汉学研究和其他文化研究的看法,莫言不假思索地说:第一,请进来;第二,走出去。请进来,就是直接可以见到成效的文化交流模式,古已有之。如日本向唐朝派遣大批留学生,有的人留了下来。譬如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太学里学习,参加了中国的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被唐朝封为三品官。一些留学生回去了,把中国的文化带回去,跟本国的文化结合,使本国的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莫言说,走出去的典型代表是鉴真大师,六渡日本,到了日本已经双目失明,但他口传心授,把中国的佛教、建筑、雕塑、医学、文学传授给日本人,使日本的文化包含了很多唐朝文化元素。

        莫言说:“如果要研究中国当代的文化,尤其是要翻译研究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汉学家必须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他不仅应该懂汉语,还应该了解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了解作家的心态,这样他的翻译才能够生动传神。如果仅仅有很好的汉语水平,对作家作品里面描述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的话,翻译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莫言以参会作家的作品举例,如果要翻译贾平凹的作品,对中国陕西的风土人情、历史、书法、美术、文物考据没有一定研究的话,很难把他的作品传神地翻译过去;要翻译阿来的作品,如果没有植物学的丰富知识,翻译起来也会比较困难。“我的小说没有技术含量,只要有一点农业生产知识就可以翻译。”

        莫言最后说,大家的研究看起来各有侧重,有的研究美术史,有的研究服饰,有的甚至研究中国的逗蛐蛐儿、中国古代服饰里面女人穿的小鞋子,这都是广泛的汉学研究的一部分,最终汇成文化交流的海洋,必定会起到促进人类发展的良好作用。(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