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11日

    新加坡动乱背后:外籍工作者问题浮上台面

    上周日,新加坡发生40多年以来首次动乱。

    动乱起于小印度区的交通事故。小印度的周末,总聚集了南亚侨民和外籍劳工,当天晚上,55岁的新加坡巴士司机,撞死一名33岁的印度裔建筑工人,遂引发民众攻击巴士、及超过400名外籍工作者暴动。

    上一次新加坡发生大规模的暴动事件,至少得回溯到1969年爆发的马来人和华人冲突。

    部分观察认为,周日暴动,并非预谋,有可能在酒精催化下,拨动周遭民众的不满情绪。

    但还有更深一层的问题,让外媒把焦点转向新加坡烦闷许久的外籍劳工政策。

    过去10年,为了减缓少子化冲击、还有持续推动经济成长,新加坡的移民和外籍劳工政策採开放策略,从统计数字来看,新加坡人口从2004年至今,至少已新增110万人,所有劳动人口中,外籍人士就占了三分之一强。

    政策大开门,但从当地人角度来看,增加外籍工作者,隐约增添生存压力。

    部分居民把都市生活空间变拥挤、房价攀升,归咎于大量涌入的外籍工作者。

    今年二月,为了顺应民情,新加坡政府宣布,在未来两年,部分产业必须减少外籍劳工人数,另外,雇用低技术阶层外籍劳工的企业,也得支付较高税金。

    到九月,《纽约时报》持续报导,新加坡推出新就业措施,若企业有新职缺,在开放职缺两周前,必须先让当地居民申请,之后,才能开放给所有跨国求职者,换言之,新措施宛如一道新加坡民众就业保护。

    在保护本地就业和向外开放之间,新加坡政府慢慢向民意靠拢,对外籍工作者而言,新加坡似乎不再如当初想象。

    去年年底,171名中国巴士司机,因不满薪资低于马来西亚籍司机,爆发大规模罢工,打破新加坡长达26年的“零罢工”纪录。这次小印度暴动,也有人归因于外籍劳工长久累积的鬱闷和不悦。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周一时间,立刻在自己Facebook上表态,声明大多数外籍劳工遵守新加坡法律,也呼吁新加坡民众,不要因为单一事件,就对外籍工作者另眼相待。(天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