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在新加坡这个连示威游行都被禁止的国度引发了大规模骚乱。
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当地时间8日晚,在有“小印度”之称的印度族群聚居的社区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由新加坡本地人驾驶的私人巴士当场撞死了一名33岁的印度劳工。
当时,约400名南亚劳工走上街头,不仅砸碎巴士车的玻璃,而且还围攻警车,以宣泄心中的愤怒。在多名警员受伤之后,新加坡政府还出动特别行动队协助警方恢复当地秩序。目前,据新加坡警方公布的数据,有27名肇事嫌疑人被捕,清一色为南亚人。
新加坡内政部和警方9日凌晨紧急召开记者会,将事件定性为“严重的暴动”。鉴于该事件没有新加坡当地人参与,因此警方也认为这是一起“孤立事件”,没有经过事前的策划。
自1965年正式独立后,新加坡一直被视为一个“文化大熔炉”,因稳定有序的社会治安以及金融业发展前景吸引无数外籍劳工纷至沓来。因此,8日晚的事件也被当地媒体称为新加坡“40多年来最严重的骚乱”。在深感震惊之余,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通过社交媒体表示,将建立特别委员会彻查这一事件。根据新加坡法律,参与骚乱将面临最多7年的牢狱之灾,还有鞭刑的惩罚。
不过,李显龙也呼吁民众理性看待这一事件,正确认识外劳对新加坡经济作出的贡献,并评价“大多数外劳还是遵纪守法的”。因此,李显龙也希望民众切勿因这一事件对外劳产生负面印象。
考虑到年初新加坡政府强调将继续收紧外劳政策,因此此次事件无疑再度把这一颇具争议的政策推上了风口浪尖。新加坡人力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新加坡共有约130万外籍劳工,约占总人口的24%,外劳主要来自南亚、东南亚与中国等,其中南亚劳工主要来自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
以此次事件的主角印度裔族群为例,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国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新加坡的印度人不少,但都以除草、建筑工为多,收入微薄,仅为常驻居民月均收入的1/6不到。据本报记者梳理,新加坡的外劳主要集中在基建、医疗服务以及交通运输业。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经济分析师蔡学敏(Chua Hak Bin)认为,鉴于很少有本地人愿意从事上述行业,引进外劳填补空缺在所难免,但也由此埋下了社会分裂的隐患。
上述中国人也以亲身经历告诉记者,在新加坡的这些年,明显感到外劳政策收紧的趋势,“政府规定公司只有在招满了一定数量的本地人后,才能获得招聘外劳的名额。”这一点也如实反映在年初的财政预算案中。比如,在人手最短缺的基建业,外劳占总体劳工数量将保持在60%。在制药业和加工业,企业每雇用1名本地劳工,才可同时雇用7名外籍劳工。不过,服务业的外劳占比从此前的45%下降至40%。持S准证(中等及以上技术水平)的外劳比重也从20%下降至15%;在海事行业,每雇用1名本地劳工,雇用外劳的数量将从目前的5人下降至2016年的4.5人,以及2018年的3.5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新加坡问题学者宋颖慧对本报记者表示,外劳给新加坡社会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背后却是新加坡社会更深层次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整个新加坡社会更显年轻化,那些经过建国初期艰苦奋斗的老一辈在减少,外来移民和建国后出生的年轻人数量在增多。”宋颖慧谈道,“由于个人经历不同,这些人对社会包容性下降,导致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急躁。因此,反对声注定将越来越多。”(潘寅茹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