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29日

    记者手记:走近姚明

        第一次见姚明是在2001年的夏天,那时候中国男篮最大的明星是率先登陆NBA的王治郅。从首都机场到训练局的大巴上,占了两个位置的姚明一条腿搁在座位上,一条腿放在座位下,那个姿势我至今印象深刻:这是一个2米29的大个子!

        2002年釜山亚运会,王治郅没有归队,已经被NBA选为状元秀的姚明是中国代表团最引人注目的球星。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外国的媒体记者,姚明都很友善。一名韩国电视台的女记者为了采访姚明从训练馆“跨海追踪”追到运动员村,最后在村里的小山丘上如愿以偿。那时姚明还不能用英语接受采访,我给他客串翻译。

        22岁的姚明很沉得住气。亚运会期间,除了姚明和中国男篮的表现之外,最大的焦点是中国篮协是否会在他赴美打球的问题上放行。直至比赛最后一天,时任篮管中心主任的信兰成才在追问下正式表态。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姚明的时候,他说:“嘿嘿,我早就知道了,信主任告诉我啦。”

        两年后的雅典奥运会,在NBA征战了两个赛季的姚明就已经能自如地用英语接受采访,未满24岁的他血气方刚。中国男篮首战惨败西班牙,姚明“炮轰”队友;在争夺第七名的比赛中再负西班牙之后,姚明又甩出了“让裁判见鬼去吧”的愤激之辞。私下交流时,他也毫不遮掩自己的感受。一次我提醒他说,“你说的这能写吗?”他的回答是:“为什么不?”

        没有人怀疑姚明作为球队领袖的血性,谁都看得出来他在场上对胜利的渴望,当他身披国家队战袍时更是激情四射。可是,姚明有他自己的原则。2003年亚锦赛,中国男篮在和黎巴嫩队的比赛中拳脚相向,姚明是少数几名老老实实在板凳席上坐着的球员之一。

        2009年,转身成为上海男篮老板的姚明再次展现他“独特”的一面,他把和自己的“兄弟”刘炜进行薪资谈判的重任交给了管理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于在NBA浸淫已久的姚明而言这也许是再平常不过的方式,可这让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刘炜和他的经纪人沙伊峰觉得不可接受。尽管最终姚明也不得不有所妥协,但他仍然不愿轻易放弃他的坚持。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姚明,在体育圈亦是如此,这一点他心里清楚。

        姚明说,上海人在体育圈里稍显“另类”。因为上海人比较讲究按规矩办事,而“哥们义气”在运动员圈更加流行。有时在一些来自北方或其它地方的运动员眼里,姚明的处事方式太“事儿”。

        33岁的姚明已经学会收敛自己的锋芒。在说完“中国是肯德基唯一击败麦当劳的地方”之后,他会迅速补上“不能说击败吧,至少是平起平坐”。没有人要求姚明像记者一样“客观、中立”,但他在接受采访时几乎从不忘记这样的准则,他无意得罪任何人。姚明承认,中国5千多年文明积累下来的民族秉性,已经在他身上打了烙印,这其中包括中庸。

        但是,姚明的想象力并没有被抹杀,而且他善于、乐于、勤于表达。无论是做运动员时还是退役之后,姚明从未停止思考,这也许是他和其他很多中国运动员最大的不同,也许也是他成其为难以复制的国际巨星的重要因素。采访过姚明N次的我再次面对他还会有略微的紧张感,害怕跟不上他思维的节奏;每次对姚明的采访又令人期待,因为跟他的交流从来不缺“火花”。

        2013年初,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两会,姚明没有令人失望。无论是提案还是在讨论时的发言,他都言之有物,丝毫不像个“新秀”,连刘敬民、段世杰这样的资深前辈也会认真倾听。

        从CBA到NBA,从体育到教育,从商业到慈善,这个充满智慧的大个子始终在思考中前行,而他思考的问题绝不仅仅局限于篮球。

        一次席间闲聊,他无意中说起自己喜欢艾尔·帕西诺主演的《闻香识女人》,老戏骨帕西诺在片尾的一大段独白让他当即有背诵的冲动:我曾经能看见而且(在战场上)见到过很多像这样年龄甚至更年少的孩子,他们的胳膊被炸断,双腿被截断,但是没有什么比灵魂的残缺更可怕,因为灵魂没有义肢。(新华社记者王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