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12日

    剧作家郑怀兴:一生只做一件事


      福州12月12日电,到莆田采访,听闻在11月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上,著名剧作家郑怀兴一人包揽5项大奖:4个剧本获优秀剧目奖、个人获优秀编剧奖,于是便有了一个“随访”。

        绕过仙游县最热闹的宾馆,10分钟不到的路程,就是这位自称“乡村野老”的剧作家“隐居”的所在。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已然过去,但与当年所看到的一样,屋里屋外仍然简朴得找不出一件多余的东西来。

        “我这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写戏。我不知道作为一名编剧,不写戏还能做什么?”提起自己近年的状况,这位已满65岁的剧作家用了一句反问。

        “这奖那奖,终是虚名,作品真正好,能够留存最重要。当然,看到自己写的戏搬上舞台,并得到同行及观众的共同认可,还是感到很高兴的。”尽管一生已获奖无数,但说到刚刚斩获的5个奖项,郑老师还是开心地笑了起来。

        此次4个获奖剧目分别为《柳如是》《二泉映月》《海瑞》《宇宙锋》。4台戏,4个剧种,4种风格。《柳如是》被定位为苏剧艺术的复兴之作,此前苏剧已绝迹舞台10年;《二泉映月》是同一题材的第三次重新创作,锡剧院负责人起初很不看好这个题材,后来是“流着眼泪看完整个剧本”;琼剧《海瑞》今年5月14日开始在海南巡演,半年观看人次达8万,场场爆满;《宇宙锋》则被媒体称为“汉剧《宇宙锋》历时60余年再次以崭新面貌完整地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在评论界一直被视作“坚持士人气节、胸怀忧国之情”的郑怀兴说:“一个剧作家的4部作品在同一届戏剧节获奖,想象不到,对剧作家本人来说是一个佳话,但对整个剧作界来说,却未见得是好事,它说明参与传统戏剧创作的人才正在减少。”

        1948年出生在仙游县榜头乡的郑怀兴自小受莆仙戏熏陶,对戏曲艺术充满热爱,但直到1980年师专毕业并被分配到仙游县编剧组,才真正开始其专业创作之路。

          工作第一年即以处女作——《遗珠记》试闯福建剧坛,并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现代戏会演剧本一等奖。次年,以新编历史剧《新亭泪》再次出击,在荣膺福建省戏剧调演剧本一等奖后,又荣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剧本奖,从此名扬中国剧坛,与四川的魏明伦、北京的郭启红一道被称为“中国现代戏剧界的三驾马车”。

        迄今,郑怀兴已写了40多部戏、1部长篇小说、1本理论著作,所获奖项则难计其数。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联合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主办方鉴于他已先后获奖3次,不得不出台一条新规:3次获奖者不得继续参评。

        作为土生土长的、地地道道的莆田人,郑老师坦言,他所写的戏大部分是为莆仙戏而作,那是源于唐宋、盛于明清的、一个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戏种,新中国成立后更因为《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被拍成电影而饮誉九州戏苑。

        “但受财力人力限制,大部分戏最后都没有办法排演出来。即使勉强付排了,也惨不忍睹。”

        多年来,为了莆仙戏的发展,郑老师呕心沥血、奔走呼吁,甚至把稿酬都捐献了出去。“有时候,自己都感到自己几成‘祥林嫂’了。”

        现在的郑老师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均在读书或是写作,或是思考。

        “人生一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这一生情迷于戏,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都融入戏里了,所以把这件事情做好,我就没有虚度人生。”

        让郑老师欣慰的是,还是有很多“粉丝”慕名来到仙游或通过电邮真诚求教于他,其中就包括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石峻山。这个来自加拿大的中国戏剧迷,曾是哈佛大学高才生,精通英、中、德、法、西班牙、俄罗斯6门语言。他翻译的昆剧《桃花扇》,余光中赞赏有加。

        石峻山十分喜爱郑怀兴的《新亭泪》《青蛙记》,希望能将它们翻译成英文与国外读者分享。目前双方已经签订了合同。如果一切顺利,不久后,郑怀兴的戏就将“漂洋过海”,开启新的路途、承担起新的使命了。(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