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23日

    向“穷人”发放贴息贷款:普惠金融在中国贫困地区起步

        如果不是中国农业银行甘肃分行的双联惠农贷款,甘肃省甘南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15年没有从银行贷到款的情况还会延续下去。

        牧民贡保甲平生首次从农业银行贷款5万元,购买了10余头牛,扩充了自己的牧场。在尕秀这个有365户牧民的藏族村子里,今年底将会有104户牧民和贡保甲一样,首次享受到总计80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

        去年下半年,中国农业银行甘肃分行将58个贫困县的特困户纳入视野,为普惠金融探路。

        “截至12月20日,已累计为11.41万户贫困户发放了76.04亿元贷款。”中国农业银行甘肃分行行长许锡龙说。

        所谓普惠金融就是,那些传统金融机构原本不愿或不能提供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将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将全民纳入金融体系。这个联合国2005年提出的理念,今年成为中国的一项改革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说,从中央的正式文件看,这是第一次提到普惠金融。

        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缺乏担保或抵押,要想得到贷款很难。农村金融机构少、运营成本高,涉农贷款利率普遍大幅上浮,农民利息负担重,贷款贵。杜晓山说,弱势群体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其负面效应就是导致两极分化,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由此得以凸显。

        去年8月份,甘肃尝试破解普惠金融的瓶颈。中国农业银行甘肃分行和甘肃省财政厅联合推出了专门针对困难群众的双联惠农贷款专属信贷产品,农业银行连续5年、每年安排6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甘肃58个贫困县的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

        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说,为使这项产品普惠更多贫困农户,政府着重降低了贫困户的信贷成本。记者了解到,甘肃各级财政注资,在每个县组建一个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省级财政对农民贷款全程全额贴息。农业银行对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并与地方政府联合组建担保调查团队,开展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和贷款收回。

        许锡龙说,农业银行执行基准利率,每年给农民让利2亿元,5年将让利10余亿元,甘肃省财政全额贴息,5年贴息18亿元。

        低成本信贷使双联惠农贷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成为覆盖面最宽的产品。古浪县高峰村全村80户村民,66户贷到了双联惠农贷款,用于发展暖棚养殖和大棚蔬菜。村支书杨生涌说,很多农户是平生第一次在银行贷款。在合作市勒秀乡麻木索那村,全村127户藏族牧民中,除低保户外,有117户贷到了507万元的贷款,是当地贷款覆盖率最高的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双联惠农贷款为推动普惠金融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些现象表明,中国普惠金融体系近两年已经开始变革,普惠金融的提供者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农信社等,逐步扩展到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等,受助对象也从贫困农户扩展到中低收入的小微企业主等高成长群体。

        杜晓山说,普惠金融还有欠缺,目前仍然是80%的金融资源,服务着20%的非普惠金融需求。

        许锡龙认为,普惠金融本质上要通过技术和营销创新,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如何让金融服务覆盖到所有老百姓,如何让金融机构为最低端群体服务实现商业可持续,这是普惠金融要破解的难题。

        许锡龙说,双联惠农贷款面向的是甘肃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40余万特困户,而政府贴息和银行实行基准利率,以及连续5年每年60亿元的信贷规模,使普惠金融可持续服务成为可能。

        对于中国可持续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杜晓山认为,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推进。“微观主要是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中观体现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征信体系、评级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等,而宏观则是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完善。”(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