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27日

    通讯:一名中国建筑工人的非洲创业记

         5名工人,1名翻译,再加5000美元,这是朱德祥10多年前初进博茨瓦纳的全部“家当”。

        如今,他带领的正太集团博茨瓦纳公司已跻身当地建筑公司前列,固定资产超过3000万普拉(约合370万美元),工人最多时超过1500人,而且业务开始向周边国家拓展。

        回顾创业历程,朱德祥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诚信、苦干和人脉”。

        创业伊始 四处出击找活干

        1998年3月的一天,时年42岁的朱德祥和几名同事被正太集团总部的一纸调令,从纳米比亚的一个项目现场派往博茨瓦纳开拓市场。

        初到哈博罗内,人生地不熟,公司没有注册,没有施工机械设备和车辆,完全没有参加项目投标的资质。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生存问题?5000美元即使全用作7个人的生活费,也支撑不了多久。

        在朱德祥他们眼中,当时的哈博罗内就像一个大农村,很难看到3层楼以上的建筑,出了市中心道路状况就很糟糕,路边到处长着齐腰深的茅草,供水供电也不正常。几个人为了省钱,租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铁皮顶平房里。

        “当时没想过退路,常想退路的话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坚持,”朱德祥说,“我就想我们是来创业的,又不是来旅游的,条件艰苦一点有什么呢?”

        他们几个人四处分头找活,身影出现在哈博罗内的大小工地。

        当时博茨瓦纳已有几家中国建筑公司。只要是中国人的工地,他们就走进去套近乎、说好话。最后,他们找到青岛海外公司一处工地,对方同意给他们点活干。吃饭问题暂时解决了,但下一个问题接踵而至。

        “我们找到活,却一无开工资金,二无机械设备和车辆,而且没有银行账户,国内也无法汇款。那些天到处找钱,又担心误了开工期丢了活,真是焦头烂额,心急如焚,”朱德祥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感慨万千。

        就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他偶然认识了一名中国江西的服装个体户。得知他们的困境后,这位江西同胞慷慨解囊,借给他们2万美元,解了燃眉之急。

        此后数年,他们都是这样四处出击找活干。不问活什么样,别人嫌脏怕苦不愿做的零活短工,像盖茅草房、砌石头墙,他们都接下来做。

        博茨瓦纳气候干旱,夏天温度最高时超过40摄氏度。他们跟当地黑人工人一样住铁皮棚、睡水泥地、啃玉米棒、喝自来水。一个夏天下来,大家相互瞅瞅,都“脱胎换骨”了。

        就这样,凭着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他们逐渐干出了信誉,积累了固定资产和施工资质,公司也顺利注册,从此有了投标资格。

        抓住机遇 承建项目谋发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博茨瓦纳政府大兴基础设施建设,正太博茨瓦纳公司抓住这个机遇,独自承建了4个项目,横跨博茨瓦纳全境。

        2010年7月,正太集团博茨瓦纳公司拿到了中国公司在博有史以来最大的、也是博茨瓦纳历史上最大的土建项目——博茨瓦纳大学医学院工程,工程合同额13.9亿元人民币(约合2.3亿美元),也是博茨瓦纳年度国家5大重点工程之一。

        “做一个项目,出一批朋友,”这是朱德祥平常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信这是正太在博茨瓦纳发展壮大的“秘诀”之一。

        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承包工程质量过硬,其次要学会沟通。

        “作为工程承包方,光会埋头苦干并不够。有时候我们碰到不合理的设计,会诚恳地主动跟业主和设计公司沟通。因为按照不好的设计出来的工程结果肯定不会好,一旦出现问题,工程承办方的声誉肯定会受影响,同时与业主、设计公司以及工程监理关系都会搞僵。”

        朱德祥说,如今许多项目招标,正太集团博茨瓦纳公司都会接到业主主动邀请参加投标。按他的说法,他们现在是嫌活太多,已推掉几个民营项目的邀请,因为“贪多嚼不烂”。

        “在国外这么些年,我的梦想就是中国公司日益融入非洲当地经济社会,成为中非关系中的正能量,”朱德祥说。

        如今,正太集团已开始在赞比亚开拓市场,已近花甲的朱德祥正面临在非洲的第二次创业。(新华社记者郭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