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25日

    中国东北农村的消费之“变”

        在中国东北平原星罗棋布的村庄里,一间屋子一个柜台的小卖铺已很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货架摆放整齐、物品种类齐全的小型超市,而这仅仅是中国农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灰黄的土炕、并不丰富的饮食、难以支撑家庭的收入……提起中国东北农村,这些画面在许多人脑海里迅速闪现,然而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这样的场景正快速消逝。

        吉林省农安县的鲍家大集始于中国清朝道光年间,已延续近二百多年,辐射周边近百公里。就是这样一个曾经热闹非凡的集市,如今许多摊主的生意却大不如前。

        农民刘树香在大集的“卖鞋生涯”长达30多年,生意一年比一年差是她最大的感受。“农民现在买服装鞋帽都会去城里,看不上我这便宜货啦。”刘树香说。

        最具中国特色的国营供销社,如今在农村中几乎没了踪影。而作为供销社替代品的小卖店,经营收入也每况愈下。

        吉林省德惠市郭家镇海青村的石英食品店三十余年的经营时间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一样长久,老式木质柜台横在屋子中央,颇为“复古”。

        “30年前十里八村就这一家卖店,方圆十来里都是我的货。”店主郭海英说,“如今农民爱去超市,店里的收入仅够维持日常开销。”

        随着商业网点在农村布局逐步完善,村屯主要街道和中心区域集聚经营的小型超市成了农村日常消费的主体。

        在农安县潘家岭村的孔久超市,自选货架上烟酒糖茶、日用百货、劳保商品分类摆放,水果、蔬菜等新鲜食品摆放在中心区域案板上,任顾客选购。

        除了买卖商品,老板陈喜刚和中国邮政合作开展了多项便民业务,代缴话费、电费,还成为了中国农业银行金穗农通取款服务点,这样的综合服务场所在农村中越来越常见。

        农村消费也逐步“升级换代”,家电、汽车等大件耐用消费品成为农村家庭的消费新指向。

        吉林省不少县域家电卖场的一线销售员表示,如今城市家电市场几近饱和,农民已经成为主要消费者。一些农户家中,平板电视、电脑、洗衣机等已成必备物件。

        中国政府的家电下乡以及节能补贴政策,更加激发了农民的消费热情。九台市电器城的一名店长说,即便购买力增强,但农民消费仍较理性,货比三家、多处询问常能见到。

        吉林省龙嘉堡镇袁家窝棚五队村民李义在建筑工地做泥瓦工,家里新近添置了一台长虹牌平板电视。“五千元左右的家电占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压力不大。”

        家里种着三垧地,农闲时又到长春市打工,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村民曹健的日子红红火火。三年前,他花了四万元买了一台小轿车,每逢大集都开着车来逛逛。

        在村镇中穿行,宽敞的院子里停放着汽车的场面越来越常见。许多中国农民和曹健一样,国产品牌、结实耐用、价格适中的机动车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消费品。

        随着中国农民对教育的重视以及逐步向城市转移,教育投入和购房置业逐渐成为农村消费结构中占比最大的支出。

        农安县闫家村村民陶永吉的子女都在城市打工,“孩子不愿回,在城里买房是近些年最大的开销。”陶永吉说,“城里的生活比农村丰富不少,为了买房辛苦点也没啥。”

        和陶永吉相比,德惠市郭家镇海青村村民刘文辉虽然一次性支出压力并不大,但子女上学的日常花费也让日子并不宽裕。“我俩就多打打工,使劲挣钱”,刘文辉说,“能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这些钱花的值。”(新华社记者 段续 高楠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