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10日

    中国教授激辩新加坡教授:中国的底线必须得到尊重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教授,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科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研究员张维为教授在《Security Times》(《Atlantic Times》第5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特刊)上发表文章,阐述钓鱼岛问题及中美日三国关系。双方观点针锋相对。张维为主张: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现在到了日本和有关各方看清并尊重中国底线的时候;而马凯硕则认为,中国摆出强硬的新姿态,将损害长远利益。

    张维为:中国的底线必须得到尊重
    北京、东京和华盛顿应当共同致力于缓和中日间的紧张局势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从未像今天这般险恶。许多观察家们甚至将中日间的紧张局势与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欧洲相提并论。虽然这样的类比过于危言耸听——毕竟北京、东京与华盛顿三方出于对共同经济利益以及对世界繁荣的考虑,都不希望本地区爆发战事,但毋庸置疑,中日关系确实正在滑向危险的边缘。

    尽管西方媒体纷纷对“强硬的中国”大加渲染,多数中国人却认为日本应为弄僵中日关系负责,中方的观点值得国际社会的重视。从中国的角度观察,日本国内政治的“向右转”是造成当前中日失和的主要原因;而这场“向右转”又是日本社会中内部的三重因素造成的:首先,“失落的二十年”终结了日本人引以为傲的经济奇迹;其次,日本近十来年走马灯似的换了十来个首相,几乎都是弱势领导人;第三,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社会的一些危机使日本民众深受其害。在这些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综合影响下,日本社会充满了一种不安全感,日本对中国的崛起也愈发感到寝食难安,特别是考虑到中日两国间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宿怨。安倍晋三等日本政客为了获取国内选民的支持,如今似乎已将宝押在了日本的民族主义上。

    1972年后,虽然中日两国政府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但多数中国人对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记忆犹新,两国民间从未像法国和德国那样,达成真正的和解——毕竟,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夺去了2000多万中国人的性命,几乎完全摧毁了中国的经济。而今,以日本首相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不但毫无悔罪之意,甚至否认对华战争是侵略行为,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德国今日仍然沿用纳粹旗号、纳粹党歌,德国总理和内阁成员仍向供奉着希特勒的神龛致敬,英法民众该作何感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京方面单方面做出“国有化”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决定,当然会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回顾历史,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一直是台湾的一部分。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后,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割让给了日本。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中美英三国于1943年联合发布《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自中国人处得到的所有领土,比如满洲、台湾及澎湖群岛”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不久,中国解放战争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此后又相继发生了朝鲜战争和冷战。日本在美国制定的和平宪法的约束下,成为了美国的盟友,美日间的盟友关系一直维持至今。1972年,美国决定把钓鱼岛的管理权交给日本,此举引来了北京、台北与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强烈抗议。

    根据中方的记录,1972年中日建交时,双方同意搁置领土争议。1978年,在东京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的邓小平面对新闻记者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候,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等十年也没有关系。我们这一代缺少智慧,谈这个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下一代总比我们聪明,定会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他还提出了一项合理的建议,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区域内资源)”。时至今日,我认为邓小平的主张仍是最为可行的建议。2012年,日本悍然做出“国有化”钓鱼岛的决定,根本不承认岛屿主权存在争议这一事实,这使大多数中国人倍感羞辱与愤怒。

    习近平主席是一位更加自信、对国家也更有信心的领导人,中国的立场也从过去的“战略模糊”转变为“战略清晰”,部分作为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挑衅的回应。习近平主席如是说: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际上,中日之间已签有四个文件,规定两国必须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北京方面看来,日本单方面“国有化”钓鱼岛的行动,违背了这一原则。

    在某些人眼中,中国的“战略清晰”含有挑衅的色彩,但其实中国仅仅是更清楚表述了自己长期坚持的立场,北京方面明示底线,也许能够避免有关各方误判战略形势,这或许更加符合各方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可能从自己与台北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2003年,中国正式提出了“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之后的2005年,又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意味着一旦台湾宣布独立,北京将不得不使用“非和平手段”。这实际上也是北京自1949年以来一直坚持上述立场,然而《反分裂国家法》出台后还是引发了台北方面和西方媒体的强烈不安。但当我们今天回望过去,《反分裂国家法》其实为两岸关系的巨大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已经将长期坚持的立场清晰地表达了出来,现在到了日本和有关各方看清并尊重中国底线的时候了。北京、东京和华盛顿应当共同致力于缓和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美国实际上可以为推动中日和解发挥有益的作用,毕竟在对待二战历史上,美国与安倍首相立场殊异,而对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中国也不公开反对,中国不少人认为美在日本的军事存在是一种“必要的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约束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特别是有助于防止日本走核武之路。

    在未来十年中,中国很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西方的历史上,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一场零和博弈,欧洲近现代史中此类先例比比皆是。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殊异于西方的大国,中国的崛起是西方前所未见的:中国传统里没有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弥赛亚传教士情结;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一种“修筑长城”的防御性文化,迥异于西方的殖民文化;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国。中国确实希望与美国在互相尊重主权、维护共同利益、保持人民友谊的基础上,共同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但是如果美国处处敌视中国,中国则有可能真的成为其敌人。摆在中美两国面前的,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作为这个时代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中美完全可以跳出固有的历史逻辑,超越对抗与冲突,成为朋友而非敌人。双方应该抓住这次机遇,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缓和中日间紧张对峙的局面正是中美两国可以首先做的事情。

    http://www.guancha.cn/zhang-wei-wei/2014_02_10_204712.shtml

    马凯硕:和平崛起还是新的冷战?
    ——纵容国内民族主义势力,中国将付出战略代价

    中国强硬的新姿态背后传达出怎样的信息?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在宣告中国从今将表现得像一个真正的大国;还是一个弱势政府屈服于国内民族主义风潮?真相如何,外界不得而知,但我们能够推断,如果中国继续坚持强硬立场,其在亚太地区获取多少利益,便要在全球层面付出多少代价。这是中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新困境。

    中国领导层宣称,中国先受到了挑衅,方才做出了强硬的回应。此言非虚。2012年4月,菲律宾向主权存在争议的斯卡伯勒礁(中国称“黄岩岛”)派遣巡洋舰的行为,无异于不智的赌博。面对挑衅,中国政府自然不能被外界视为软弱。与此类似,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不理会中国主席胡锦涛的直接反对,公开支持对主权尚存争议的尖阁诸岛/钓鱼岛实行“国有化”,将中国逼到了不得不做出回应的位置。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强硬是必然的,但中国自身也不一定清楚这些回应将造成怎样的长远影响。这些强硬举措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全世界和地区邻国对中国的看法。十余年来,中国不断赶超世界大国却从未引起猜忌和戒心,堪称地缘政治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邓小平的智慧遗产,作为一名强势的领袖,邓小平当年的威望足以让中国遵循“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的国策;而如今邓的后继者们要说服中国大众继续保持低姿态,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尽管民意难违,但中国领导人仍然可以在强硬手段适得其反时,选择悄然让步。我在此举三个例子:第一,正如我在《大汇合》一书中所说,中国2009年向联合国公开提出(几乎囊括整个南中国海的)九段线主张(见下图)是不智之举。在当代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中国无法为其九段线主张有效地进行辩护,九段线必将成为中国沉重的包袱。随着中国继续发展并成为新兴的全球大国,未来迟早有一天,中国将处于美国现在的地位,那时的中国就会发现,今天不利于己的《公约》将反过来保护自身在全球各处的利益,比如在全球各处享有通航自由等权利。

    所以,中国为其九段线主张积极辩护,实际上正是搬石砸脚,损害的是自己在全球范围的长远利益。如今,中国显然不能撤销九段线主张,但它可以悄悄对相关国家私下“说明”,中国划下九段线的用意仅在于对这片海域里那些自古便属于中国的岛屿声明主权。其实,中国私下已经向部分东盟国家做出保证,中国不会将九段线内所有海域都划为领海。如果国际社会要让中国默默地在九段线做出让步,最好是不要催逼中国在九段线问题上进行公开或官方的澄清。

    第二,2012年7月12日在金边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中国的外交举措被解读为试图分化东盟,最后中国在如此重大的会议中仅获得了柬埔寨一国的支持。这是中国的另一项不智之举,也将是中国外交史上最黯淡的一笔

    然而,中国付出的代价远不止于上面提到的短期损失。亚洲悄然出现一个强大而团结的东盟集团,本是北京方面巨大的地缘政治资产,团结的东盟不会受到外界的操控,更不会成为中国的敌人。相反,一个分裂的东盟自然为中国的对手们提供了绝佳的地缘政治机会。

    美国外交官公开宣称,数个东盟国家曾私下表示,为平衡愈加强大的中国,东南亚地区欢迎美国更强有力的存在。他们所言非虚。幸好,习近平主席把中国-东盟关系放到了首要位置,这将有助于中国的长期战略。

    第三,北京方面时常派遣海空军到钓鱼岛周围海域巡航,已经使日本民众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敌意。如今,已有许多日本人明显对中国的崛起表现出担忧。

    中国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助长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鼓吹的“国家正常化”,暨日本褪去二战结束至今的和平主义外衣,发展与其国家体量相当的国防实力。许多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和韩国,都对安倍政府的新动向表示关切。但只要安倍在日本国内继续受到选民的强力支持——其中不无反华民族主义势力的作用——这些国家便难以对他形成约束。

    俄罗斯、印度和日本之间越来越频繁的对话与互动,是中国周边出现的一项新动向,应当引起中国高度的重视。 一旦中国的强硬立场引发了三大邻国的共同担忧,进而促使它们开始紧密合作,中国面临的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将更加艰难。

    中国一贯宣称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总的来说,和平崛起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对外政策,但如果中国在海事争议上继续保持强硬立场,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最后中国将作茧自缚,给自己创造更艰险的全球地缘政治环境。

    http://www.guancha.cn/MaKaiShuo/2014_02_10_204724.shtml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