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28日

    评论:打车软件碍着谁了?

        北京2月28日电,受到出租车司机和打车人热捧的打车软件,近来不时被扣上诸如“扰乱市场秩序”等“大帽子”,有人甚至将之比作“洪水猛兽”。一个被绝大多数民众叫好又叫座的东西到底碍着谁了?

        一边是用户激增、好评如潮,另一边是监管者和出租车公司神经紧张、摩拳擦掌。争议的背后是利益博弈:一方是根基尚浅、敢想敢干的互联网公司,另一方是利益盘根错节的出租车行业。

        问世不久的打车软件或许有些不规范,甚至不合理:不会使用打车软件的中老年人使用不易,不厚道的出租车司机可能更有拒载的借口,出租车司机开车时使用手机直接影响交通安全且涉嫌违反交通法规,额外加价会降低叫车成功率。

        公众对打车软件的“吐槽”不是坏事,助其健康成长。但令人警觉的是,一些人企图通过舆论造势达到“摧毁”打车软件的目的。

        事实上,只要稍微用点心,打车软件带来的新问题不难解决。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取消打车软件的加价功能?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遏制司机在行车时抢单?就是帮助中老年人使用打车软件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

        除了现金补贴,打车软件走红的另一个原因是打车难。高峰时段,乘客基本上打不到车,而出租车的空驶率却也不低。打车软件解决了高峰时段客流和出租车资源之间供求信息不对称,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的信息撮合使大家都受益。

        打车软件实质上提供了近乎实时的自动匹配服务,不但降低了调度成本,而且减少了交易成本,降低空驶率的同时又能减少空气污染。这样一件带来多赢的事怎么就让一些人“闹心”了呢?

        实际上,打车软件正在冲击出租车行业现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格局,让一直都坐拥垄断之利的出租车公司感到不适。各种“喊话”其实反映了对既有利益格局可能被打破的焦虑。

        对于能给公众带来多种好处的新事物,与其眼红,不如好好研究在打车软件出现之前早已存在的高峰时段打车难;研究如何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研究能否不把油价上涨转嫁给消费者;研究出租车公司推出好久的电话叫车服务怎么就火不起来;研究如何提高出租车服务质量;研究如何给出租车司机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健康。

        当出租车司机欢天喜地地默念着打车软件带来的额外收益能抵消多少“份儿钱”的时候,是不是有人该脸红呢?

        打车软件的火爆必定“逼迫”出租车行业更加市场化,“逼迫”监管者和出租车公司更加人性化。

        即便打车软件真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洪水猛兽”,公众欢迎这样的“洪水猛兽”。(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