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14日

    经济学家屈宏斌:不患难而患不备 对中国经济要有信心

        作者: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屈宏斌

        全国两会已经闭幕,总理中外记者发布会上的几个问题质量都很高,涵盖了经济领域市场所最关心的各个方面。个人观点,这其中最值得强调的是李总理对于增长目标可接受底线的阐述。

        总理强调将今年的增长目标定在7.5%左右不变,最主要还是考虑保就业、护民生。同时7.5%的增长目标也是有弹性的,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所谓增长底线是要有比较充分的就业和使居民收入有增长。不片面追求GDP,但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这一表述结合13日公布的1至2月低于预期的增长数据来看,整体经济仍在下行通道,加上今年债务风险累积,结构性问题凸显,“难”是一定的。但不应因此而恐慌,甚至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

        首先,数据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差。从目前为止公布的前两个月累计数据来看,出口同比降1.6%,工业增加值8.6%,为2009年4月以来低点,意味着一季度GDP可能放缓至7.5%甚至更低。消费同比增速11.8%也创下了十年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7.9%,较去年年末放缓了1.7个百分点。

        乍一看很容易悲观。但剔除季节因素和去年基数影响,会发现数字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差,出口仍有7%的同比增长,而且出口的全球市场份额仍在增加。今年以来,美欧所显示的复苏势头也有助于支持中国未来出口回升。

        国内需求方面,1至2月投资增速与去年12月相比仍然有小幅加快,PPI降幅扩大决定了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投资增速也有所反弹。

        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较四季度放缓了三个百分点至15.1%,基建投资则较四季度有所加快,房地产仍保持平稳。消费增长目前来看是最弱一环。

        其次,稳增长政策空间仍然充裕。日前,超日债违约事件也引发了市场对于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担忧。截至去年末,信托业规模已经超过十万亿,一段时间以来信用事件均以不同的途径加以化解,形成了快速发展的中国信用市场零违约的独特现象,这一状况的持续对于无风险收益率定价造成了实际的扭曲,实际对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国金融市场并不是一件好事。

        超日债违约等个别信用事件的发生难以避免,而且有助于防止道德风险并引导市场投资者更好地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从政策层面,把握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爆发是关键,这一点李总理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有所强调。

        从基本面来看,通胀压力仍然温和,货币供应增速M2前两个月13.3%、社会融资总量余额同比增长17%,保持相对平稳。银行间市场利率也从节前高位回调。今年全年13%的货币供应目标足够支持年度GDP增速目标。

        若未来从保就业的角度出发要出台稳增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准等方式保持流动性相对宽松。财政政策方面也有能力加大民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的力度来稳增长。政策储备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