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7日

    中国在新媒体时代面临全民阅读尴尬


          微信上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被频频转发:一百多年前的人躺着吸鸦片,一百多年后的人躺着玩手机,不同的时空背景,姿态却惊人相似!有网友深有感触地评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事实上,当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地浸润到中国人日常生活时,一些曾经让人习以为常的细节默默淡化:还有多少人会在临睡前品味书香?

          就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最高政治殿堂强调,要倡导全民阅读。

          其实,早在千年前的竹简时代,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传世名篇《劝学》中告诉当时的人们,学习不可以停止,并且应从诵读经典入手。

          “不同时代,对阅读有着同样的追求,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国民素质高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看来,阅读还是人类文化传承和知识认知的过程,是静水流深、缓慢而深刻的进程,将影响社会、民族现实精神状态和长远精神走向。

          过去十多年来,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全民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为倡导全民阅读奠定了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养。

          “中国从政府层面倡导全民阅读,还可引导社会向有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方向发展,避免功利主义的诱导。”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

          这种倡导针对的是中国比较尴尬的实际。

          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在《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文章中写到了这样的见闻:“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穿过了很多排iPad……没见有人在读书……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事实上,2013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同比上升0.97本。但此前据媒体报道,韩国人均图书阅读量约10本,俄罗斯超过20本,以色列最多,达到60本左右。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静心阅读纸质图书或许对很多人变得‘奢侈’。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图书出版商也应顺应时代变化,开拓广阔‘蓝海’。”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徐忠良说。

          去年由某地方出版社在微博上发起的“死活读不下去的一本书”调查,吸引了近3000名网友参与,结果令人吃惊: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位列前十,红楼梦竟“荣登榜首”。

          尽管这份榜单的科学性多少令人生疑,但仍引发外界担忧。对此,著名作家王蒙曾表示,这反映了当前形势下,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代替服务,用碎片代替经典的现象,造成文化有断裂危险。

          “我喜欢通过手机看新闻,用着很方便。”来自甘肃陇南、正在北京打工的19岁小伙王永利告诉记者,他还知道这几天召开的两会有关心农民工发展问题。

          王永利在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工资虽然不高,但不久前仍“咬牙”买了一台还不错的智能手机。可当被记者问到会否买纸质书时,他却显得有些疑惑,“现在上网这么方便,用手机浏览就能知道很多信息,为啥一定要买纸质书?”

          但范先佐认为,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导致了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海量信息纷繁复杂,然而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著作恰能培养人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是精神发育的过程,浅阅读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新媒体时代,更应该通过读书沉淀心灵,享受精神大餐。通过倡导全民阅读,使读书成为一种风尚。(新华社记者 谭喆 程迪 吴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