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18日电,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中国文人和网民纷纷悼念这位世界文学巨匠的离去,追忆他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深远影响。
“马尔克斯的去世让魔幻现实主义的热衷者们伤心、惋惜,还好他留下了永恒的作品,让我们可以一再回味。”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文联创作员邵一平说。
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1961年移居墨西哥。他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百年孤独》对世界文坛影响深远。当地时间4月17日下午,他在墨西哥城因病逝世,享年87岁。
28岁的邵一平大学时代起就开始读《百年孤独》,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拥有浓厚的兴趣。“虽然《百年孤独》文字量不大,但小说内容包含量巨大、人物关系复杂、语言凝练,读起来容易,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他说。
“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18日在发给朋友的手机短信中说。
莫言曾坦承,他创作初期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去年12月他在浙江大学讲时,莫言谈到,自己的中篇小说《球状闪电》、《金发婴儿》都有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
“在牙钻的轰鸣声中,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作家几乎是集体阅读《百年孤独》的情景。”莫言在短信中说,自己当天上午在医院看牙时,听医生说马尔克斯去世了。
“我本来有过一次与他见面的机会,但因他生病错过了。”他说。“感谢这个天才的头脑,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小说,他也发明了让自己永生的方式。”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说,对中国文学来说,马尔克斯似乎已经被熟悉到“不像是个外国作家”。事实上,从八十年代后期,马尔克斯、福克纳等西方文学大师被翻译引进、崇拜模仿,他们已经深度参与了中国文学的进程。
另一位中国文化人士梁思奇对马尔克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深有感触。
“他喂养了一代饥饿的中国作家——他是一本存折,许多人吃着他的利息,感受着文学的脉搏和内涵,见识到作品还可以这样写。”梁思奇说,在中国人刚刚走出文化封闭的那个时期,对于文学的饥渴从马尔克斯作品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上大学的梁思奇从机械系转入中文系,“理想就是当作家”。“那时候能找到的作品都看,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一下子就俘虏了我们。”他说。
“从某种程度讲,马尔克斯的作品树立并提升了中国那一代作家的集体自信心。南美不是典型的西方,他作品里反映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性的东西让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也可以写出这样有世界认同感的作品。”梁思奇说。
“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们就想过,什么时候也能有中国作家得诺贝尔奖。果然,莫言实现了这个愿望,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由自主地也会看到马尔克斯的影响。”他说。
在当当网的小说排行网上,《百年孤独》24小时内的销量排名第六,最近一周的销量则排名第五。在当当网、京东商城网上,网友纷纷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下留言,称来不及翻阅作品,作者就已远去。
“纪念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读他的作品。”马尔克斯的忠实读者、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说,马尔克斯的作品值得重新阅读,这样的作家不会随着潮流被遗忘。(新华社,执笔:李来房,参与采写记者:呼涛、梁赛玉、钟群、孙丽萍、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