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21日电,“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是一位台湾老兵的话,寥寥数语说尽乡愁无处安放的凄凉。在那个海峡隔绝的特殊年代,跟随国民党撤到台湾的大陆籍老兵们与亲人隔绝两岸、无法相见,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串沉甸甸的故事。
这些故事,被创作成31集电视连续剧《原乡》,也被浓缩成六幕歌剧《回家》。在2014年的这个春天,老兵们锥心刻骨的乡愁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从《原乡》罕见地以严肃题材数次成为收视冠军,到《回家》唱响国家大剧院让全场观众动容落泪,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记住这些悲伤的故事、记住这群可亲的老兵。
3月中旬至4月初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原乡》,由两岸共同投资、历时6年创作完成。剧中刻画了一群为了“回家看娘”历经磨难的台湾老兵,包括隐忍坚守的江西婺源籍老兵洪根生、想方设法阻挠老兵返乡最后却也加入返乡队伍的警总公职人员路长功、老实本分却勇于踏上回乡路的山东老兵杜守正、有情有义力助老兵返乡的老将军岳知春等。
播出半个多月,《原乡》在索福瑞“48城卫视黄金档”收视排行榜上数次成为冠军。对于一部严肃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说,这是十分罕见的佳绩。究其原因,编剧陈文贵一语道破:“《原乡》每一集里都有生活的底子,剧本写了3年,笔尖里流出的不是墨水,是老兵的血泪。”
大结局里,老兵们穿上写有“我要回家”“我想妈妈”字样的白色汗衫,浩浩荡荡走出眷村,喊出自己的心声。历史上,正是这场“返乡探亲运动”最终促成台湾当局在上世纪80年代解除了禁令,开放返乡。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江西省歌舞剧院4月19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歌剧《回家》,就讲述了老兵返乡大潮中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
“我还记得那是个下着冻雨的冬天,”《回家》总制片人郜海镭回忆说,“一位宜春高安籍的老兵,来到离家门口还有30米的地方,突然跪下来,就这么跪着一步步走向老母亲……早已哭瞎了双眼的老母亲,摸索着儿子的头才和他相拥在一起。”
郜海镭记得,那所老屋的墙边摆放着很多坛子,里面是老母亲为儿子做的他最爱吃的干薯片,“从儿子离家开始做,每盼一年就做一坛”。在歌剧《回家》里,除了干薯片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腌笋,其他情节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予以再现。
“我身边不少人是一边哭一边看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东说,因为这段历史太真实、太震撼,激起了观众心中对故土亲情的共鸣。老兵漫长艰辛的回家路,走出的是两岸骨肉不可分离的真挚和执著,更走出了一份同属于两岸中国人的深沉乡愁。
“这段历史,我们这代人不应该忘记。我们这代人还有一种责任,要告诉下一代,中华民族曾经历这样一段不能忘记、不能让它再发生的历史。”《原乡》导演、主演张国立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