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19日电,正在此间出席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中外电影业内人士表示,中外电影合作需要超越现有简单的“浅层结合”,要增进“双向沟通”,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深层融合,进而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新模式。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在此次电影节上介绍,去年中国电影票房达217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近年来成果显著的中外合拍电影是支撑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最后的战争》《勇士之门》《太平轮》等多部中外合作电影纷纷亮相,主办方甚至专门为中外合作电影设置了项目签约、海报发布等环节,中外明星闪耀,分外热闹。
相比较第一次在好莱坞大片中看到中国影星时的惊喜,更多观众对这些大片中不断出现的中国元素逐渐开始用平常心审视。
出席此次电影节的好莱坞著名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阿方索·卡隆等人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表示,中外电影合作需要有真正的内容,需要更深度的思考和合作。
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说,当前很多有国际合作成分的电影都做得不好,在当前的中国和国外合作的电影中,有大量像《变形金刚》中所呈现的中国元素,或者是选用中国的演员,他认为“这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合作”。
他认为,在电影合作中,单纯地靠外籍演员参与演出,或者在电影里面简单出现另一种语言,或者进行单纯资金方面的合作,并不足以打造一部好的电影,因为里面缺少了更深层次文化方面的融合。
“两国电影合作,资金很重要,但不能只盯着钱。我非常喜欢看中国电影,但西方观众对中文蕴含的深意理解有困难,所以我们在合作中需要加深彼此了解。很多电影里就是加了几个中国演员,讲了很多中国话,或表现了外国人在中国的经历,我觉得这样的合作太表面了。”他说。
与奥利弗·斯通的观点相似,凭借《地心引力》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阿方索·卡隆也认为,《地心引力》里面的中国元素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电影帮助很大,这种合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的融合。
“合拍最重要的是沟通,这种沟通只有在我们真正有内容去沟通时才有意义,要超越单纯的商业目的或交易行为。”阿方索·卡隆说。
业内人士认为,合拍电影只有在内容上体现中外文化层面的深度沟通乃至融合,才能抓住观众的兴趣点,赢得市场。对此,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说,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大多数电影观众是平均年龄只有21岁左右的年轻人,中外合作的电影作品需要充分考虑这种新变化。
“中国的年轻人有很多欲望和需求,电影对他们非常重要。中外电影合作作品若想获得成功,需要更多关注年轻群体的真实生活,作品要触动年轻人的心灵。”他说。
此次电影节正值中法两国建交50周年,中法电影合作也获得了更多关注。对此,法国电影联盟主席让·保罗·萨罗米的看法是:“虽然中法已签订合作协议,但真正合作还需要两国电影人的磨合,两国电影人必须通过交流,了解两国市场情况、融资情况、电影扶持制度等,从技术、资金及制作方面达成一致,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合作。”
一些中国电影人表示,对于中外合作电影,从关注彼此电影市场价值到适应市场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跨文化的过程需要双向沟通,尤其是国外的商业模式和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更需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