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4日

    春暖花开 怀念海子

        西宁4月4日电,又是一年清明节,在高原依旧飘着雪花的春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海子诗歌迷来到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的海子纪念馆,缅怀这位富有才情的早逝诗人。

        1988年,海子来到青海,写下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歌。

        1989年3月26日,25岁的海子带着《瓦尔登湖》,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远处隆隆火车声响起,阳光刺眼,野花怒放。

        “25年,伯父生命的长度;25年,伯父离开人世的时间;25年,一个我还没有达到的年龄。”海子的侄子查锐说。

        海子是著名诗人,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从小在农村长大,15岁考入北京大学后开始创作诗歌,留下了近200万字的作品。

        査锐告诉记者,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家里总有形形色色的造访者,而他的奶奶,海子的母亲操采菊也会热心招待。

        “有人提出祭奠伯父墓地时,我会成为引路者。”査锐说,那条离家约1里地、长满草的小路,他不知走了多少次。

        査锐说,伯父海子留下的书籍经常被爷爷奶奶拿出来晒晒,翻开这些旧书,他也似乎感到与海子产生着感情的共鸣。

        “同样的草垛、同样的老屋、同样的南方湿漉漉的雨季,他所描绘的意向都与我幼时的记忆相差无几。”

        “25年后,他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界的重要符号,多少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还在海子留下的诗歌中流连。”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吉狄马加说。

        “在我们心里,住着一个硕大的月亮,月亮的名字,念作海子。”网友这样表达对海子的怀念。

        吉狄马加说,25年里,人们对海子的离去有过多的阐释,但我坚信,他的作品是明亮的,充满温情与希望,他用理想主义追求人类的精神高地,也让劳动充满意义。

        “在他的诗中,他为别人的幸福感到幸福,他用温暖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赞颂。”吉狄马加说。

        海子的父亲査正全是一名裁缝,他一生中建过8座房子,2004年,他与妻子操采菊在安徽老家为海子修建了“海子故居”。

        査锐说,闲暇的日子里,两位老人在海子故居追忆、思考,读海子的诗歌。“与陌生人谈论海子,已成为家人习惯的事。”

        査锐说,奶奶操采菊经常会用安庆口音,朗诵海子的《以梦为马》。而在千里之外的青海,在每隔两年举办的中国海子青年诗歌节上,高原人民用藏语、蒙古语、汉语,动情朗诵海子的诗作。

        “25年,我相信伯父完成了该完成的,诗歌也是他留下的唯一记忆。”査锐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