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17日

    《舌尖II》导演陈晓卿:观众爱看,就是国际表达 

        北京4月17日电,2011年,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眼泪与口水齐飞”,不仅在屏幕和网络上创造了空前的收视奇迹,还被文化界认为是“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

        时隔两年,央视纪录片频道将于本周五推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称为《舌尖II》)。记者日前对话《舌尖II》的导演陈晓卿及主创团队,当被问到上映前的心情,陈晓卿卖萌地吐槽起来:“你不知道人家有多辛苦。”

        (小标题)平均每1分钟剪自150分钟的素材

        从2013年1月起,《舌尖II》主创团队历时一年,走访150多个拍摄地点,行程40多万公里。

        《舌尖II》延续了第一季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同时,《舌尖II》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以美食见人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我们希望通过《舌尖》这个渠道展示中国美食,能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中国的人文传统和社会变迁,看到中国国民性格中的倔强、节俭、坚韧。”陈晓卿说。

        他说,最终播放的片子平均每1分钟来自150分钟的素材。剩下的素材,我们会在制作其他作品的时候使用,通过网络等渠道尽可能把拍到的好东西呈现给大家。

        《舌尖II》共有八集,8位分集导演大多都是年轻的80后。

        “大家在看《舌尖II》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片段像好莱坞的家庭伦理片,有些桥段让人联想到公路片,有些甚至有武侠片的影子。”陈晓卿说,我们鼓励他们在影像风格上大胆创新,也正是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给《舌尖II》增添了鲜明的色彩。

        据主创团队介绍,《舌尖II》的信息量很密集,剪辑的节奏很快,他们希望用这种高剪辑率赋予片子更动人心弦的节奏。

        (小标题)“观众爱看,就是国际表达”

        日前,《舌尖II》的巨幅广告亮相春季戛纳纪录片节,电子阅览库的点击率居高不下,同时已有多家国际买家表达了购买该片的意愿。

        此前,有媒体评论称《舌尖I》的成功在于践行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而对于“国际表达”,陈晓卿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说,只要让观众接受,纪录片就做到了“国际表达”。举个例子,我们当时在做《超级工程》纪录片的时候,曾经想过先做一个国际版,专门给外国观众看,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节奏快。后来,剪辑完了之后我们一看,又决定在中国也播这个版本。

        “其实在纪录片领域,‘中国特色’是不存在的,中国观众看外国纪录片也是完全没有障碍的。只是我们人为地强调了‘中国特色’,反而阻碍了收视率的上升。”陈晓卿说。

        (小标题)在纪录片成熟的欧美国家,周播是惯常做法

        4月初,中央电视台宣布《舌尖II》从4月18日到6月6日,每周五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消息一发布,很多“舌尖迷”在网上发出感叹:“一周一集,太不过瘾”。还有网友质疑,“周播”模式要求每一集末尾设置悬念,而一部每一集相对独立的美食纪录片,该怎样留“悬念”?

        对于周播的方式,陈晓卿坦言,自己也是近期才知道这个消息,此前的拍摄和制作过程都是按照“日播”的要求来做的。

        “但是,这事我们没有发言权。”陈晓卿笑着说,“电视台关于节目的播出安排都是经过专业人员仔细调研、综合衡量得出的结论,对播出带、收视率都要有科学的搭配。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

        同时,他也表示,其实在纪录片发展比较成熟的欧美国家,周播已经是惯常做法。比如《人类星球》、BBC的《冰冻星球》都是周播。

        (小标题)当下中国正发生的变化让世界震撼

        《舌尖II》引起舆论关注的同时,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问题也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陈晓卿对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化”充满信心。他说,纪录片反映的是现实,当下中国正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国际观众都能感受到震撼。

        在他看来,中国目前的作者纪录片现在做得已经非常优秀,比如《乡村里的中国》《请投我一票》,都是很好的作品。

        “但是在媒体纪录片领域,就像BBC、国家地理频道制作的纪录片,有投资、希望得到回报,这方面咱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创意、调研的科学化程度,都有不小的差距,电视人控制音像的能力差距更大。”陈晓卿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