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10月7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开发了具有实用性的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名城大学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
他们的获奖理由在于开发出了使明亮节能的白色光成为可能的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由于全球的电力消费有四分之一是用于照明,所以发光二极管对于节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2012年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因开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而获得诺贝尔奖以来,再次有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也是2008年日裔美籍的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南部阳一郎、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小林诚以及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益川敏英获得物理学奖以来,时隔6年再次有日本人获得物理学奖。
包括南部阳一郎在内,已经共有22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而获得物理学奖的日本人达到10人,显示了日本在物理学领域的强大实力。
赤崎勇1929年1月30日生于鹿儿岛县知览町(现南九州市),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化学专业,获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称号,曾担任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东京研究所基础研究室主任、名古屋大学教授、名城大学教授等职,现任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
天野浩1960年9月11日生于静冈县滨松市,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工学部电子工学专业,获得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称号,曾任名城大学教授,2010年任名古屋大学教授。
中村修二1954年5月22日生于爱媛县濑户町(现伊方町),毕业于德岛大学工学部,曾在德岛县日亚化学工业公司担任技术员,获得德岛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在发光二极管领域,研究人员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发出了红色和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能够用于电器的显示灯等,但是在光的三原色中,发光需要高能量的蓝色发光二极管由于制作材料结晶非常困难,曾被认为“在20世纪之内都无法制作出来”。
在上世纪70年代,虽然有研究人员开发出了碳化硅半导体的蓝色发光二极管,但是非常暗,没有实用性,此后研究人员纷纷致力于开发容易结晶的硒化锌发光二极管。
1973年,正在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东京研究所工作的赤崎勇开始开发性能优越得多的氮化镓蓝色发光二极管。他后来担任名古屋大学工学部教授后,与天野浩一起经过不断试验,成功开发出将氮化镓 (GaN)实现结晶的技术,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制作出了高辉度蓝色发光二极管。
而在实现产品化的技术开发中,当时在日亚化学工业公司工作的中村修二走在了前面。1993年,正在日亚化学工业公司工作的中村修二独自开发出了大量生产氮化镓结晶的技术,制作出了明亮的蓝色发光二极管,从而实现了产品化。此外,中村修二还开发出了蓝色半导体激光,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产品化。
1995年,丰田合成公司利用赤崎勇的技术实现了蓝色发光二极管的产品化。1999年12月,中村修二离开日亚化学工业公司,翌年就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此后,围绕专利,日亚化学工业公司和丰田合成公司展开了诉讼大战,最终实现和解,不过蓝色发光二极管在诉讼过程中开始迅速普及。
由于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出现,发光二极管拥有了红、绿、蓝三原色,用途大为扩大。发光二极管消耗电力很少且耐久性提高,除了用于取代白炽灯和荧光灯的白色照明外,还可以用于手机的显示器和交通信号灯等广泛领域。
可以说,蓝色发光二极管促进了开发节省电力的明亮照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受到高度评价。(新华社)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号是:nanyang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