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长江沉船事故不久,网上开始疯传一张李克强头发稀疏、全身浸湿的照片。一如数年前眼眶盈泪的温家宝写下“多难兴邦”的照片一样,其瞬间在大陆舆论中释放莫大的催泪效果。为什么没有人在怀疑“作秀”?因为眼见这一场景,人们不得不感叹,两年多之间,仅仅两年多之间,一个总理的头衔如何将当时神采奕奕、乐于微笑示人的李克强“摧残”成此时的模样,不得不感叹一声“总理不好当,做中国的总理更不好当”。
一张照片
6月1日晚21点30分许,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轮在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翻沉。
2日7点零8分,李克强在飞赴湖北监利现场路上召集紧急会议,要求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力量,不惜代价救援生命。
10点56分,李克强下飞机后换乘汽车急赴监利事件现场。
13点零5分,新华社刊发第一组李克强现场照片。报道称,李克强抵达监利后迅速登船来到长江江心、距离翻沉船只仅五六十米处,与专家紧急商讨最佳施救方案。现场指挥救起一名65岁老人。
13点45分,李克强在岸上的江边指挥部召开的现场会结束,一些盒饭送进板房……
16点21分,新华视点补发李克强在泥泞的江边勉励救援人员。
21点36分,新华社补发当天下午李克强在监利县人民医院看望中午获救的65岁老人等伤员。
3日凌晨零点54分、57分,李克强2日晚连夜召开会议现场照片公布,要求国务院成立调查组,把事件的原因实事求是调查清楚。总参谋长助理马宜明向李克强现场表态,“哪怕只有半点希望,我们也会尽万分努力!”
9点53分,江面大风大雨依旧,李克强再赴江心现场指挥救援,在客船翻沉事件救援现场撑伞为遇难者默哀。
……
这是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36小时内,李克强的所有踪迹。期间,微博账号@人民日报 发布了一张疑似李克强在现场的淋雨照片。这张照片显示李克强稀疏的头发经雨水冲刷紧紧地贴在前额上,而衬衫上除去的前胸等位置也几乎被浇透。此照片随即在大陆社交媒体遭疯传。即位总理两年多,早年神采奕奕甚至腼腆的形象如今却判若两人,不得不让人感叹总理一职对一个人的消磨。“强哥老了”之类的感叹和同情,也随即压制甚至消弭了之前类似情境中的作秀炮轰。
当年温家宝在汶川地震中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彼时即有声音称“短短的这一年里,温总理苍老了很多。他真的是为了人民操尽了心,流尽了汗。”一句北川中学墙上的“多难兴邦”也曾让不少国人热泪盈眶。但亦有不少指责声炮轰其“影帝”,以作秀笼络民意。
其实,无论是温家宝还是李克强,似乎总会奔忙在大灾大难的现场,扮演一个悲情抚慰的角色。此次沉船事故后,微信号“长安街知事”还特别揭秘什么情况下总理亲自出马救人,称按既有标准,死亡1人至3人为一般事故,3人至10人为较大事故,10人至30人为重大事故,30人以上为特别重大事故。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时,国务院将派出应急指挥机构或工作组前往现场应急处置。这一机构的最高领导就是国务院总理。总理出马除参考死亡人数外,如果超出了事发地政府的处置能力,或是事发地政府先期处理后事态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需要上一级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派员帮助了,其中最高的派员级别就是总理亲自出马。
所以,无论如何,李克强的出现乃是职责所在。无论他是否依然会遭遇“走秀”的炮轰,也无论究竟能为救援做出多少实际“贡献”,但他当下出现在现场便是天职,便具有意义所在。反之,如果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未知又要被多少唾液淹没。2005年8月27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遭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弊案因为反应迟钝,“在灾难发生两天后才搭飞机来到这里,带着电视摄影机”,遭遇舆论的集体围剿。
截至北京时间9点30分,共搜救到28人,14人生还、14人遇难。现场救援力量兵分三路,第一路对露出水面的船底切割,第二路潜入十余米深的江底搜救,第三路沿江搜寻。现场多名蛙人不间断轮番下水进入船舱搜救。
“大国总理不好当”
“一国总理不好当,大国总理更不好当,中国总理尤其难当。”2014年5月份专栏作家吴晓波在《总理的心思》一文中曾如此感慨。其实何止于他,这几乎是每个人的共识。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总理意味着要“当家”,此当家并非名义上不问柴米油盐的散淡职务,而是如《红楼梦》中王熙凤那样,当真需要精打细算,事无巨细又要筹谋长远,其中耗费的精力,不言自明。也正是众所周知的这一原因,去年一度传闻李克强有可能因为能力尤其是病重体力不支而转任“闲职”。尽管最后李克强一组访欧照片算是辟谣,但可见总理职责对一个人体力的挑战。
而且,出现在灾难现场栉风沐雨也不过占据总理职责中微不足道的分量而已。即位之初,李克强“约法三章”三公消费任内永不加赠,而后以精兵简政打头炮剥夺“部门利益”气势逼人,但作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上海自贸区虽然最终上马,却让其首次感受到利益体杯葛之势力庞大,其国务院会议上拍桌子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的“低调”也许是那次重病传言的一个可乘之机。
不过,今年以来,李克强面临重重挑战三番五次大发雷霆,相当程度上打破之前儒雅温吞形象。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严词质问“国务院通过了难道还要由处长们‘把关’?”矛头直指处长治国。
而2014年中国推行经济新常态转型,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别交出经济增速5.8%、6.5%、5.6%的答卷,位列全国后五位,几乎垫底。今年4月份正是两会结束一个月后,李克强“心急火燎、坐立不安”,于是亲自北上长春督战,召集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直言“我在东北工作过,算是半个东北人,讲话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
可见,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李克强本人也断难轻松,当时他也不得不揪着当地官员“耳提面命”,“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起码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多想想百姓疾苦,少盘算点个人得失。工作中少点空话套话,多点真抓实干的劲头,实实在在‘多给老百姓干点事’!”,警告他们“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公开曝光,坚决追责。”此后,在5月6日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讲了三件奇事:一,北京旅游要证明“你妈是你妈”;二,海南全国劳模报送材料要“集齐”8个章;三,厦门产品常被“山寨”,找政府却没人解决,再度炮轰“庸政懒政”,愤怒于政令不出中南海,简政放权至今仍有地方势力抵牾。
但发火归发火,压力大归压力大,李克强所面对的挑战一点也不会给予其喘息的机会,所谓大国总理总是要在这形势进逼之下“疲于奔命”。这是他们的宿命。
《总理的心思》列举这三十年间历任中国总理的声势动作:第一位总理抓的是物价,在整个80年代,定价权的解放是关键,随之也有了双轨制和物价闯关等试验,第二位总理抓的是国企,90年代的企业改革及资本市场的倾斜性扶持,动静不小争议也不小,第三位总理心雄万夫,抓的是财税,他推行了“价财税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中国经济改革从此有了“顶层设计”一词,第四位总理抓的是项目,发改委和国资委“两委添翼”,总体产业规模和货币规模都实现了一次急速的外延式扩张,
其实这也许并非他们主动想要去做,而是形势所迫,题目已经给出所以不得不做。那么,李克强能做什么,又能做成什么,既是一个人的主动选择,但又何尝不是形势使然。评论道,“有些事情说了的未必做,有些事情做了的未必说,更多的事情是临到发生了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