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14日

    财经述评:直视希腊危机背后的“硬伤”



        希腊债务危机在救助协议达成后暂时“落幕”,持续了大半个月的紧张气氛终于得以纾缓。见证过戏剧化的情节发展之后,这一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值得剖析。

        至今,希腊债务危机已历时5年,救助协议屡立屡改。每一次危机压顶和警报解除,其实都在反复提醒:欧洲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结构性错配;透支未来的高福利政策不可持续;建立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繁荣。

        希腊债务危机难解和纠结,其原因不仅在于这个国家,也和欧洲一体化的先天缺陷密切相关。欧元区这个人类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货币联盟,整合的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欧洲各国。财政政策各国自主,货币政策收归欧洲央行的制度设计,带来的是经济调控政策的严重错配,为债务危机埋下了“暗线”。

        如果在德国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欧洲央行倾向于采用稳健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此时希腊若经济不振,则需要放松货币却不能如愿。这样,只能借助赤字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一旦增长的强劲程度不够,就会导致债务高企,风险集聚。

        其次,欧洲普遍的高福利“趋同性”,让部分家底不足的成员国不得不“寅吃卯粮”,财政负担日益沉重。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认为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为CC,几乎处于垫底水平,展望也是负面。大公国际研究院技术总监杜明艳认为,希腊债务危机的本质是偿付能力不足,随着债务负担不断累积,现有福利体系难以为继。

        在对高福利的反思上,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分析说,欧盟经济产出占全球25%,公共福利支出在全球的占比却达到50%。这种局面是难以长期维持的。要么减少福利,要么经济腾飞,否则危机终难避免。

        本次危机之所以暂时“落幕”,也离不开希腊的多项改革承诺,包括削减养老金、推进私有化、完善税制改革等在内的药方,都指向导致希腊经济入不敷出的顽疾。

        对于一些经济较快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希腊危机提供了有益镜鉴。高福利政策虽然格外诱人,但公共财政资源毕竟有限,如何既能用于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又要兼顾民众福祉的提升;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避免债务危机,恰恰是对各国政策智慧和执行的考验。

        最后,从更宏观的全球经济格局层面看,整个欧洲经济总体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进入下行周期,各国都在整顿财政,努力增收节支,进行结构调整。这其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国民更加务实勤勉的国家,比如具有制造业优势的德国、具有金融和高端产业优势的英国等都率先走出危机。

        而希腊长期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又存在人员成本偏高的问题。再加上经济结构调整缓慢,政策乏力导致产业无法跃升。这些都令希腊经济难有起色,只能长期依靠外部融资度日。

        当然,经历风雨锤炼也并不完全是坏事。5年来,欧盟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砥砺前行。从危机爆发之初欧盟的手足无措,到推出临时救助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再到建立永久性援助基金——欧洲稳定机制,之后又迈出财政一体化的重要一步——“财政契约”,每一次“跌倒”都让欧元区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还应该看到,虽然希腊过去几年吃了不少苦,但这个国家的人均GDP依然有2万多美元,仍属发达国家行列。多年无法自医的病痛,如果能在外部监督下逐一落实,那么悲剧就不会是希腊的宿命。(新华社记者王宗凯 张涛)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