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9月20日电,一边是“连鸟儿都不飞”的荒寂戈壁,一边是45万人口的现代智慧城市,中间相隔的是60年的时光。克拉玛依,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与千里之外的音乐家吕远,因为《克拉玛依之歌》牵绊出一个甲子的情愫。
上世纪50年代,20多岁的吕远从中国建筑工程文工团下放到兰州炼油厂劳动锻炼,陪伴他的只有心爱的小提琴和几箱书。在轰鸣的炼油厂,吕远得知原油来自一个叫克拉玛依的地方,随后这个陌生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新闻中。他好奇地趴在地图上找了半天,却根本找不到“克拉玛依”这个地名。
在炼油厂工人兴奋的描述中,千里之外的克拉玛依没有水,没有草,连鸟都见不到,但那里有热火朝天的厂房,有井架和汽车,有一群激情燃烧的年轻人为新中国寻找石油。同样年轻的吕远被脑海中的画面鼓舞,他决定写一首歌。有关克拉玛依的每条新闻、每份资料、每句谈论,都成为创作源泉。在炼厂的工棚里,在北京胡同的小院中,《克拉玛依之歌》渐渐流淌出来,并透过广播唱遍大江南北。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克拉玛依,你没有歌声没有鲜花没有人迹……”吕远把自己想象成牧人,平实的歌词引起第一代石油工人的共鸣。在油田开发之初,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筚路蓝缕,踏遍荒原,为新中国寻找工业和战备血液——石油。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女儿杨拯陆率队勘探时,遭遇寒流,怀揣地质图牺牲在一道冰封的斜坡上。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克拉玛依原油产量已占全国四成以上,一批专业骨干、技术队伍从准噶尔盆地走向白山黑水、燕赵大地,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彻底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阴影。克拉玛依接连打响多个会战,真如歌词中所写:“遍野是绿树高楼红旗,密密的油井像无边的红地”,成为“大西北的宝石”。
1985年,克拉玛依庆祝油田发现30年,吕远受邀第一次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看着楼房错落的小城种满白杨,闻着扑面而来的沙枣花香,他感慨道:“虽然第一次来到克拉玛依,但我早把这块土地作为了我的故乡。”吕远如愿成为克拉玛依历史上第一位“荣誉市民”。
亲眼所见的戈壁新城再次点燃吕远创作的激情,一曲《克拉玛依新歌》由此诞生:“三十年的岁月,三十年的汗水,戈壁滩上换了一片新天地,柏油公路四通八达,崭新楼群拔地而起,清清湖水泛着那游艇,条条大街都向我张开欢迎的手臂……”
进入新世纪以来,“荣誉市民”吕远与克拉玛依联系愈加频繁,“家乡”的变化历历在目:炼化基地建起来了,汩汩清流引进来了,到处森林绿地,有了机场铁路,人口已逾40万的克拉玛依囊括“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戈壁新城朝气蓬勃,活力四射,而音乐家早已银丝如雪。2008年克拉玛依市建市50周年纪念日,吕远将当年的《克拉玛依之歌》手稿亲手捐赠给“第二故乡”。2015年,他为克拉玛依再度创作的新歌——《克拉玛依奔向新的胜利》已在石油工人口中传唱。
站在克拉玛依市郊的黑油山远眺,城区绿树成荫,水系交错,楼宇林立,其中一座在建的音乐厅被命名为“吕远音乐厅”。
今年8月底,86岁的吕远赶到克拉玛依参加油田60周年庆祝大会。笑容谦和的老人说:“我有很多所谓的称号,教授、专家,但是,最珍贵的还是‘克拉玛依荣誉市民’……”(新华社)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