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0月17日

    初听梁文福2016最新专辑



    今天下午,我刚刚从游泳池起身,边擦干身子,边看手机。在一个新加坡中国新移民微信群中,有人贴了一段梁文福《新加坡派2.0》的视频。

    我略微一惊,梁文福的歌开始触动中国新移民了。

    我打开这段视频,是梁文福演唱会的情形,配以一些后期制作的画面。视频制作质量不高,倒是梁文福的歌词,应该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现场爆笑不断。乍一看,梁文福似乎不是在演唱,而是在演讲。这让我感到很有趣。

    当然,这段视频让我知道梁文福出版了新唱片。我决定认真听一下这张专辑,于是我在“Apple Music”应用中输入“梁文福”三个字,他的新的作品专辑就下载到我的手机里了。

    第一首《新加坡派2.0》正是视频的那首演唱会版。没有了制作低劣的视频,倒是能让我全神贯注地进入梁文福的创作状态。

    其实,我听新谣并不多,梁文福的歌听得也不系统。这次算是第一次听他的创作专辑。

    听了两遍,感觉还不错。

    《新加坡派2.0》和《新谣历史外传》是较为典型的梁文福式歌曲叙述。梁文福和其他新谣作者最大的不同的一点,就是能够介入新加坡的社会现象。

    这种陈列式的社会现象的歌曲叙述,在华语歌曲中最经典的当属罗大佑的《现象72变》。梁文福的这两首歌并未跳脱这个套路,以社会现象的简单罗列引起听众的会心一笑,甚至共鸣。

    不过,这类“现象”歌曲要写出文学价值来,是很不容易的,大部分情况只能起到表达和发声的作用,要提升到艺术层面,确实很难。梁文福的这两首歌也是如此。

    梁文福的《新加坡派2.0》很容易让我想到了梁智强的电影。梁氏电影艺术水准并不高,但由于是罗列社会现象,因而总能在本地观众中赢得票房。与此同时,无论是梁智强电影还是梁文福的“现象”类歌曲,却又是本地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也显示出创作者对社会的敏锐触角,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关怀。

    记得梁文福的《麻雀衔竹枝》,也是一首“现象”类的作品。正是这首歌曲,让新加坡的歌曲创作有了很深的新加坡本土印记,让“新谣”的“新”字有了关键的着陆点。

    梁文福确实新加坡词曲作者中,最能触及本土社会现象的。当他唱到“地铁经常坏”的时候,现场出现爆笑的场面,这是观众带给梁文福的最好回报。

    不过,对于一个歌曲创作者来说,光有这种“现象”罗列是远远不够的,歌曲作者并不仅仅是个抗议者或罗列者,而是应该以歌曲创作的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描摹自己眼睛中的社会,开掘社会的艺术之美。

    前些天,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民谣创作歌手鲍勃迪伦,印证了歌曲创作其实是有文学性的。

    我有时候会不经意地读到梁文福的散文,感觉梁文福的文学浸濡其实不少,他的散文,是迄今我读过的新加坡作者中写得最好的。

    在这张专辑的最后,我听到了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创作《她来听我的演唱会》。

    这首歌讲述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并未描述女主人公任何的内心情感,而是叙述着女主公的爱情遭遇,留出巨大的空间让听者去想象主人公的内心波折。四段歌词,写得层层叠叠,副歌恰到好处,歌词的韵脚自然贴切。
    这是我第一次听这首歌。在写这篇文章时,去搜索了这首歌的背景。

    梁文福这首词作最先由张学友演唱,但张学友的演唱却显得做作,流行性太强。而梁文福在这张专辑的演唱中,恰到好处地呈现了歌曲的文学性,也扩大了听者对女主人公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上述三首歌在专辑中,都是梁文福亲自演唱,可以说是专辑的灵魂,也是整张专辑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新加坡的华语流行歌曲创作水平,和两岸三地相比,尚有很大的距离。而梁文福的创作在新加坡华语歌坛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但各界也应该很好地对梁文福的创作进行研讨和总结,才能最后提高本地创作的整体水平。
    本文的最后想说一句,我的两部手机各自订阅了Apple Music和Spotify,也都下载了梁文福的这张专辑。原本想去买一张CD表达支持的,但看到专辑的封套设计实在太俗,PS也很生硬,就放弃了。

    只是想说,流行音乐是个完整的体验,这也包括唱片封套的设计和制作。(作者:成阳)



    (题图为女皇镇信义会建筑)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