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约1080公里、最窄处仅37公里的马六甲海峡正日益成为外媒分析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万能钥匙”:中国公司接手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营权,美国《华盛顿时报》称,新的“油管丝绸之路”将解决中国的“马六甲困境”;缅甸北部民族冲突加剧时,“俄罗斯之声”说,缅甸可以帮中国躲过美国在马六甲海峡设置的“暗礁”,但缅甸也将成为亚洲地缘政治利益的新碰撞场。大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觊觎会导致中国能源通道受阻吗?《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到马来西亚名城马六甲采访,当地学者说,不容外国干涉海峡事务是小国被裹进大国博弈时最好的选择。
“中国没必要为海峡通行安全担心”
“马六甲海峡,世界最长、最繁忙之海峡”。站在马六甲古城的石碑旁,看着上面用马来文、英文、阿拉伯文和中文4种语言给记者面前的这片海下的最官方的定语,总觉得有点难以置信。在赤道无风区的影响下,眼前的马六甲海峡出奇的平静。即使《环球时报》记者站到海峡边的圣保罗山上极目远眺,视野之内也仅停着三四艘轮船,并没有千帆竞渡的景象。“马六甲港早已衰落,在这里看不到在海峡主航道行驶的船只,而要感受海峡的繁忙,最好到新加坡港附近。”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一位同行这样告诉记者。然而,马六甲海峡依旧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据说每年有5万多艘船带着世界贸易总量的1/4从这里驶过,其中近六成是中国船只。
与马六甲海峡石碑隔着一个清真寺的地方是马六甲河的入海口,600年前,郑和的船队从那里进入马六甲。身后的古城,是作为马来西亚前身之一的马六甲王朝兴起的地方,也是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上演殖民争霸战之处。当地人告诉记者,除了上述古迹,马六甲海峡石碑在中国游客中的人气也很高,很多人站在这里远望海峡。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一个与马六甲相关的更为炽热的话题是“马六甲困境”。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对中国“马六甲困境”的描述是: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北京的焦虑源于其能源进口的脆弱性,中国缺乏必要的海军力量,难以保护其海上运输通道。中国能源进口的脆弱环节在马六甲海峡表现得最为明显,有媒体称,“谁控制住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住中国的能源通道。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重大的潜在威胁”。
“没有哪个国家能封锁马六甲海峡,在这一点我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非常强硬,我们的这一立场在世界大国中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没必要为海峡的通行安全担心。”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的梁文勇博士回答《环球时报》记者有关中国及“马六甲困境”的提问时很自信。对东亚政治和国际关系很有研究的梁文勇是马来西亚著名学者,1985年时任总理马哈蒂尔首次访华时,他曾到北京打前站。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是马六甲海峡的3个沿岸国。1971年11月,三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对海峡拥有主权并共同管理海峡事务。梁文勇认为,不容外国干涉海峡事务是小国被裹进大国博弈时的最好选择,“一旦我们向某个国家说‘是’,各种麻烦肯定接踵而至,因此最好的做法是,告诉所有的国家,马六甲海峡必须保持开放”。梁文勇举例说:“美国曾告诉我们,它能为海峡安全提供帮助,马来西亚说‘OK’,那么请你帮我们用卫星监控这一带海域吧;日本曾说,要派舰船到海峡帮我们,马来西亚说‘那就送给我们训练舰帮我们训练海军吧’。”
“谢绝外力干预马六甲海峡”
对于马六甲海峡,有人看到的是风平浪静,也有人感受到的却是暗流汹涌。在航道拥挤问题还没出现、海盗威胁问题又基本解决时,中国的“马六甲困境”聚集在美国“可能的意图上”。美国首艘濒海战斗舰“自由”号预期本月部署新加坡,时间长达10个月。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尔去年5月表示,美军将在亚太地区部署55艘濒海战斗舰。香港《东方日报》认为,美国的主要用意是围堵中国。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报》曾刊登文章称,相对于马六甲海峡这样重要的咽喉要道,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能用于看守它的军事力量过于弱小,难免让大国产生别的想法。目前,马来西亚三军总兵力还不到13万人,其中海军只有1.25万人,空军人数还要少一些。在马来西亚学者看来,如果美国采取军事行动封锁马六甲海峡,马方确实什么也做不了。梁文勇谈到这点时很坦诚,但他认为美国承受不起这种鲁莽行动的代价。梁文勇说:“关键不在于武力差距,而在于声望,美国如果发动战争,它的声望会大幅下跌,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到现在还为那场战争付出代价,美国会吸取教训的。”
在马来西亚学者看来,东盟真正担心的不是马六甲问题。梁文勇认为,马六甲海峡牵扯太多国家的利益,没有国家会允许它被封锁,即使是冷战最紧张的时期,马六甲海峡也没有被封锁过,“我们能继续保证海峡的开放状态”。马来西亚大学李锦星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中国崛起带来的对能源通道安全的关注是件自然的事情,但这个问题又与南海联系在一起,像越南、菲律宾更焦虑的是南海安全问题。梁文勇说,与中国担心的“马六甲困境”相对应的,美国、日本等国也在担心“南海困境”,即这些国家经过南海的运输线会不会被中国卡断。当中国海军变得非常强大之后,中国会不会独占南海,把南海变成中国的一个“湖“?因此,马来西亚的学者关心的是,中国崛起的最重要问题是中国怎么看未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怎么看东亚的小国,中国一定要建立新的模式。
一个是狭窄的马六甲海峡,一个是宽阔的中国南海,但它们在不同的舆论场中,都成为能源通道的脆弱点。这才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实质,每个大国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这样的脆弱点,包括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也有霍尔木兹海峡这个软肋握在伊朗手中。
当地媒体人欧贤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以忧患意识看待自己的能源通道安全,并采取措施规避可能的风险,是完全有必要的,但也没必要吓自己。守护海峡安全,事关马来西亚国家声誉,它会尽全力避免负面事情发生。而且东盟与大国有良好的对话机制,至今在马六甲海峡没有发生过不愉快和对峙情况。
美国“重返亚太”,准备让东盟所有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或伙伴,已导致不少东盟国家的外交行为陡然转变,但马来西亚属于变化相对较小的国家。2010年5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明确将东盟国家归为三类:“正式盟友”,如菲律宾、泰国;“战略伙伴”,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是“可预期的战略伙伴”。当地媒体人欧贤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马来西亚虽小,但有自己的骄傲,历史上就不是美国政策的铁杆支持者,在马六甲海峡的问题上,谢绝外力干预的基本立场不会改变。
“马来西亚国小,但志气可以很大”
与学者对马六甲话题的关切不同,普通马来西亚人表现出对这一话题的陌生。《环球时报》记者与一名马六甲当地华人攀谈时,他的反应是“好远的话题哦,完全不懂”。另一名当地人说:“马六甲困境?没听说过,倒是马六甲古城的车辆越来越多,酒店越来越多,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越来越多,还有多少人愿意为马六甲历史文化传承的工作而努力?”
马来西亚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也有争议,但《环球时报》记者在吉隆坡书店里的英文地图上看到,马来西亚仍然把那片海域称为“南中国海”,而不是像越南把它称为“东海”,菲律宾把它改名为“西菲律宾海”。不过,马来西亚人并非缺乏对国家安全话题的关注。采访期间,记者翻看《新海峡时报》,有关菲律宾武装分子与马来西亚军警对峙的消息十分突出。数百名自称为菲律宾“苏禄王朝皇家安全部队”的武装分子从菲南部乘快艇潜入马来西亚沙巴州拉哈达图镇“讨要土地”。马来西亚反对派攻击政府说:“虽然政府耗巨资添购两艘潜艇,却让外国武装分子这般轻易入侵我国领土,令我国军警如同虚设,沦为国际笑柄。”除菲马领土争端的消息外,泰国政府军与南部穆斯林武装分子的冲突事件也是报道重点,原因很简单,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北部接壤。
在离开马来西亚回国的飞机上,记者看到《星洲日报》的一则报道:马来西亚反对党民主行动党的官员称,马来西亚应是一个“中等权威”国家。也就是说,马来西亚虽不是大国,但志气可以很大,在国际上可以成为正义和民主的正面力量。这名官员还说,“马来西亚的外交政策不能只跟着美国的调子起舞,也不能是中国的追随者”。马来西亚要走自己的路,立足亚洲,尤其是要把和印尼、中国、印度的关系搞好,并且以“中等权威国家”的姿态引导世界舆论。(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