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18日

    李显龙推荐文章:新加坡小吃熟食业的前景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日前在自己的Facebook上推荐了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上的文章。今天英广也刊出了这篇文章的中文版。

    文章全文如下

    问问新加坡人他们最喜欢的消遣是什么,十之八九他们会回答——“吃”。

    新加坡的饮食摊也叫小贩中心(或熟食中心),价廉物美,3新加坡元(约2.4美元),你就可以吃到地方美食。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外,你时常可以看到人们排着长队,等上半个小时入座吃饭——他们等的就是街边的小吃。

    如今,人们担心这一新加坡的特色小吃和饮食文化正在走下坡路。新加坡政府说,进入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可能危及小吃业的未来。

    新加坡负责小贩中心事务的部长维文医生(Dr Vivian Balakrishnan)说:“我们能建造更多的小贩中心,但会有那么多的小贩业主吗?”

    后继无人?

    小贩中心很受欢迎,2010年一项政府调查显示,大约一半的新加坡人每周至少光顾小贩中心六次。

    如今,年轻人不愿投身这个看似体力劳动和不怎么体面的工作。

    南洋理工大学学生陈莉珊(Hazel Tan)是Youth Hawkerprise组织的成员,这是一个旨在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小贩熟食行业的组织。

    陈莉珊说:“人们对熟食店主还有不好的世俗偏见,比如,认为他们教育程度不高。”

    新加坡是一个追求成功的社会,很多家长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白领”,即便是很成功的熟食店老板,他们也是如此。

    58岁的萧来好(Seow Lai Hao)经营一家炒果条店,有不少忠实的客户,食客们排长队等座吃饭是常见景象。

    尽管很满足自己当老板的感觉,但她还是认为熟食店并不是年轻人的该做的工作。

    “这是一个老人行业,又热、又油,回家的时候头发都满是油味。”

    年轻创业者进入这一行当也面临挑战,比如,需要建立自己的客户群。

    萧女士说:“我做了30年的炒果条生意,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客人,经过不断地摸索,终于把握到烤果条的最佳火候。”

    个体经营、名小吃是小贩中心的特点,也让新加坡引以为荣。但正因如此,也很难让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

    司徒国辉(KF Seetoh)是世界街头美食大会的创办人,他认为缺乏传承是熟食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很多小贩业主很成功,但他们不怎么考虑如何将生意做大做强,熟食业还没有制度化。”

    即便年轻人想进入这个行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指引他们,因为“熟食店大师们通常不愿意分享他们的食谱”。

    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今年年初启动首个官方熟食业培训项目,项目的进展引人关注。

    饮食偏见

    对那些加入到这一行业中的年轻人,他们动机各不相同。

    27岁的阿布杜斯·萨拉姆(Abdus Salam)拥有工程学位,在半导体行业工作两年;在看到父亲单独经营熟食生意越来越力不从心,他后来决定改变职业,子承父业。

    他说:“我父母的梦想就是让我找个‘受人尊重’的职位,我拿到学位也实现了这个愿望。不过,我是家里的长子,我觉得有义务帮助父母。”

    萨拉姆现在希望能开连锁店,能延续印度小吃啰喏(一种裹上海鲜蔬菜的油炸饼)的家庭配方。

    29岁的蔡维立和 26岁的蔡维胜势兄弟俩,他们是在减肥的过程中迷上了烹饪。

    蔡维立说:“因为自己做饭更加康,所以我们开始自己做饭,慢慢地我们对烹饪感兴趣了。”

    兄弟俩现在经营一家卖日本拉面的小吃店,这是老一代熟食店家不太会考虑的菜谱。

    小贩业面临的挑战归根结底是人们对这个行业的一种矛盾的心态。

    新加坡饮食博客作家和食谱作家郑春茂(Leslie Tay)说:“我们都喜爱小贩中心的美食,但我们的厨师学的是西式食物和烹饪。”

    “我们有一种饮食上的偏见,我们愿意花20新加坡元吃意大利面,但福建面的价格从3元涨到3.5元时,就有不少人抱怨。所以,我们需要提升新加坡的小贩熟食业和文化的地位。”

    所以,如果新加坡人日后想继续享用街边美食,食客就需要支付更多的钱,同时新加坡人对小吃行业的观念也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