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20日

    新加坡学者:小国必也寡民乎?——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困境


    发表于《南风窗》2013年第11期 作者:王江雨

    新加坡很多政治人物都通过新媒体与民众沟通,总理李显龙还是Facebook的活跃用户。政客们常以博文解释政策目标或论证某项政策的合理性,有时候还有模有样地提出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测试民众态度。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2013年5月2日的一篇博文就触及了新加坡社会劳力短缺这个敏感话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文远指出,新加坡建筑业的起重机操作员月收入可达新币7000元,但目前从业者只有半数是新加坡人,随着政府组屋建设速度的加快,每年需要额外几百人加入这个行业。为了吸引本地人从事这项工作,政府建设局已经专门推出“起重机学徒计划”。

    政府对起重机操作员劳力市场的关切当然显示出新加坡“保姆型”政府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毕竟,能有几个国家的政府愿意亲自出面为雇主招聘和培训技工?然而许部长的意图绝不是为了揭示这个尽人皆知的现象,而大概是要通过讨论起重机操作员的短缺引导大家关注新加坡社会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尴尬的问题,即一方面,反移民抗议潮在新加坡正风起云涌,很多新加坡人认为外来劳工抢走了本地人的工作;另一方面,新加坡很多低薪,或者薪水还不错但较为苦累或危险的工作,却不易找不到本地人来干。

    人口和外来移民问题在几年来成为新加坡社会最敏感的话题。因为新加坡公民对政府的移民、物价和房价政策不满,人民行动党政府在2011年大选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虽仍然保住执政权,但支持率降到60%左右,且史无前例地失去了一个集选区的全部议席。

    今年一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人口政策白皮书,意图全面阐述政府的人口政策。新加坡现有总人口为530万,其中329万属于本地公民,其余为永久居民或工作居住的外国人。白皮书提出要在2020年将新加坡人口增加到600万,2030年增至650万到690万水平。为达此目标,除鼓励本国公民多生育外,每年还会引进一万五千至两万五千新移民成为公民,并批准三万名外籍人士称为永久居民。

    白皮书发表后,引发了几轮按照新加坡标准显得“规模罕见“的抗议浪潮。一般民众已经对过去十年房价物价高涨、就业竞争压力大和公共交通过度拥挤的现象感到颇为吃不消,并将这一切问题归罪于外来人口,故无法理解政府为何还要继续引进移民。2月16日和5月1日,新加坡大批民众在”法定“的抗议场所芳林公园举行大规模集会,抗议人口白皮书,其喊出的口号和展示的标语口气严厉,甚至有要求行动党政府和李显龙总理下台者。

    从笔者作为一个过去十年基本居住在新加坡的外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岛国在过去十年变得拥挤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人口情形与笔者2003年刚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时确实对比明显。较之现在,当时的物价、房价适中,公共设施如地铁、巴士和游泳池等的可用空间都绰绰有余。我的一些新加坡朋友其实更怀念上个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的新加坡,他们认为那时候公共设施更为充裕,物价更廉,且因为移民较少,所见者都是熟识的本地人,邻里关系更好。

    然而过去的十年也是新加坡大发展大变化的十年,它挺过了金融危机,成功应对了来自邻国的竞争,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修建了更多的地标建筑,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尽管如此,一般民众却要面对日益高涨的生活费和相对恶化的生活条件。

    依笔者的分析,新加坡今日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紧张局面,是由于如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所造成的。

    新加坡经济本身的特色是”多头对外,八面来风”,严重依赖进出口贸易、外来投资和人才。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和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单凭新加坡本身的人口,是绝对支撑不起如此大如此发达的一个经济盘子的。没有充足的外来人才和劳工,新加坡很多企业无法开工,更不要提创新发展了。

    在过去十多来年,新加坡政府热衷于刺激经济发展,但“与民分利”的热情大大消退,在关系到民生的公共建设投资上有所放缓,使得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人均资源大不如前,居民明显感到交通拥挤、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为保持出口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新加坡政府多年有意压低工薪阶层工资,以使投资者(雇主)能收获高利润,但对这几年来物价房价上涨所带来的高生活成本压力并未予以充分关注。

    在新加坡成为富裕发达国家多年之后,国民多多少少染上了“富而娇”的习气。这并不是说新加坡人不再勤奋,而是大多数人对那些苦、脏、累的工作不再感兴趣。一般人眼里的低等低薪工作,如清洁工建筑工等自不必说,就算是高薪的,如果过于苦累或者有危险性,也很难招徕新加坡本地人。以开头所云的吊车操作员这个高收入的蓝领工种为例,熟练工人可以月收入7000到10000元,这就本地标准而言是很高的工资(相当于甚至略高过大学助理教授的起薪),但在本地依然少人问津,原因是,如海峡时报所报道的,操作手要呆在吊车上的狭小空间,要受日晒雨淋之苦,在大风天还有一定危险。

    新加坡政府目前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要应对本国公民日益高涨的反移民浪潮,另一方面又要处理因为要维持经济增长必然产生的对外来劳力的依赖,可谓在夹缝中左右不能逢源。当然,如果手头现金充裕的新加坡政府能够加大对民生相关公共设施的投资并控制物价,新加坡社会现有的反移民排外情绪一定能大大降温。毋庸讳言,任何政府都有守财奴情结,但新加坡要走出移民政策的困境,恐怕必须要有这方面的政治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