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5日

    拥抱“人民币时刻” 新加坡“金融芯”再提速

    开栏语

      金融梦,强省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作为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在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离不开金融这一“涡轮增压器”。

      曾几何时,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引爆了广东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让第一金融大省开始反思和调整。与此同时,上海、天津等地迅速崛起,广东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却逐渐落后。斗转星移,在新一轮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浴火重生的广东金融业在为实体经济送来“炭火”的同时,自身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

      去年正式获批的珠三角金改方案为广东金融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同年首届金交会成功举办,也让世人看到了广东金融人的信心和风貌。员村国际金融城、越秀民间金融一条街、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一年来,亮剑频频,硕果累累。

      梦想有多远,决定我们能走多远。值第二届金交会即将开幕之际,南方日报特派记者奔赴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寻找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密码、探访在人民币国际化大潮中的筹谋,为广东金融发展取经问道。

      首篇,我们聚焦率先抢滩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新加坡。狮城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而对于正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羊城来说,狮城又有何“法宝”可借鉴?

      取经

      面积不到广州1/10的新加坡,可谓“弹丸之地”,却是实打实的金融之都。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最新排名,新加坡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而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让全球金融市场最为兴奋的浪潮中,新加坡抢先伦敦和纽约起航5月27日,新加坡金管局正式启动人民币清算服务,巩固其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在取经“新加坡模式”的过程中,南方日报记者发现,新加坡政府为发展金融服务业可谓“机关算尽”政策相机应变、人力资本巨大投入、规范透明的监管程序和市场专业力量广泛引入……这对正在筹谋如何用足金改政策的广东和积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广州而言,无疑有着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抢食离岸人民币交易蛋糕

      德银预计,至2015年,全球离岸人民币总量可飙升至2万亿元,这也是未来3年到5年全球各大金融中心拼抢的利润“蛋糕”。新加坡抢先伦敦和纽约起航,正式启动人民币清算服务,巩固其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为10%,而目前只有0.6%的国际支付是通过人民币进行结算,境外人民币市场空间巨大。德银预计,至2015年,全球离岸人民币总量可飙升至2万亿元,这也是未来3年到5年全球各大金融中心拼抢的利润“蛋糕”。而新加坡之所以能抢得头筹,源于其金融市场发展之成熟以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位于新加坡河南部的莱佛士坊。记者从该局发展部助理董事总经理黄南新的办公室放眼远眺,一座座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来自全球的资金正在其间有序流转,寻求商机。

      作为新加坡商业金融中心,许多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都设立于莱佛士坊。该功能区内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机构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会计、管理咨询、软件开发等专业性和支持性的服务业机构。因各种金融机构聚集齐全、服务现代化,莱佛士坊被称誉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心脏”。

      这一次,莱佛士坊超越了华尔街,率先拥抱“人民币时刻”。记者在狮城,也切身感受到了新加坡“金融芯”的高速运转。

      5月27日,新加坡金管局宣布正式启动人民币清算服务。同一天,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正式开始为银行同业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配合工行(新加坡)即时清算的启动,汇丰、渣打首日抢筹发债。当日,共计发行债券总额15亿元人民币。

      新加坡交易所当天立即宣布,推出人民币计价债券存托服务,此举意味着人民币债券发行商及投资者能实现对人民币资产的高效无缝管理。

      继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之后,星展银行首期离岸人民币债券5月29日在新加坡成功定价,认购额接近20亿元人民币,达预定发行量的四倍。

      记者在新加坡获悉,一家中国跨国企业5月底经由德意志银行完成了新加坡首笔人民币即期交易,将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货款直接从人民币兑换成了新加坡元,免去了美元兑换的中间环节,已完成正式清算。有鉴于亚洲国家强劲的人民币结算需求,德意志银行已决定在新加坡将人民币直接报价服务延伸至泰铢、韩元等近10种亚洲货币。

      应时而变,新加坡政府向市场放权

      政策的智慧是金融中心的稳定剂和加速器。如今,新加坡发展金融从强调政府监管向强调市场驱动转变,强化信息披露和鼓励金融创新,这一转型影响甚为深远

      这座弹丸之城,如何在40多年里一跃成长为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

      “政策的智慧是金融中心的稳定剂和加速器”,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陈企业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娓娓道出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之路:

      1968年,新加坡抓住机遇设立亚洲美元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成立为新加坡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先决条件。

      1973年,居民和企业获准投资于亚洲美元市场,推动新加坡成为一个以经营美元为主,兼营欧元、英镑等10多种硬通货的全球金融市场。

      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新加坡政府逆流而上,于1998年2月提出“5到1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化信息披露和鼓励金融创新,把发展资产管理市场和债券市场作为建设世界级金融中心的两大主要突破口。

      根据进一步发展金融业的需要,新加坡政府不断制定新的金融法律,如《证券与期货法》、《支付体系监督法》,等等。同时,新加坡金融监管逐渐强调“披露为本”,鼓励金融机构大胆创新。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次贷危机自2008年以来波及全球,美欧各大金融机构纷纷“起火”,各国政府疲于应付,而新加坡却是波澜不惊。

      很多受访的新加坡金融家向记者“投诉”,在新加坡办银行“用不上力”。这是因为,在银行流动性监管方面,新加坡要求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占总负债的比率不得低于18%,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标准。

      “枷锁”之下,如何激发创新的活力?在黄南新看来,对金融机构保持严格高标准监管,与创建更加具有活力的金融体系并不矛盾,稳健的金融系统反而为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过,新加坡也不断应时而变,调整监管与发展的关系,适应急速变化的全球金融开放形势。如今,新加坡发展金融从强调政府监管向强调市场驱动转变,强化信息披露和鼓励金融创新,这一转型影响甚为深远。正是这种严谨而高效率的体制适应了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需要,并为吸收外资和外国金融机构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建言

      专家为广州南沙发展支招

      用好尚方宝剑,力拓离岸金融

      回顾近50年的发展之路,新加坡采取适度开发、灵活监管的策略,通过金融创新、放松业务限制、推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借船出海”的战略举措,实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紧紧抓住了全球金融发展的浪潮,成为国际金融之都。

      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制高点和参与全球资源分配的控制中心,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经济金融竞争的焦点。

      毋庸置疑,新加坡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上,最值得学习的榜样之一。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大坦沙更新改造项目让双方的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而发展金融业,羊城更要向狮城求教。

      从新加坡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历程来看,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是其腾飞的关键所在。而《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先后获批,赋予了南沙“金融特区”的独特地位,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潮中,南沙必须用好“尚方宝剑”,大刀阔斧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

      “广州要积极承接离岸金融业务,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国际结算落户南沙”,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执行主席孙飞博士为南沙建设“金融特区”开了不少药方:

      推动中国境内各类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发展离岸金融业务;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股权融资、发行离岸金融市场债券等方式支持企业直接融资;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境外投资试点,设立货币经纪公司;多渠道多币种拓宽离岸银行资金来源,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土地信托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推动人民币融资与外币融资并行发展,鼓励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吸引境外大额资金……

      无利不起早。对于跨国巨头而言,税收优惠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吸引。

      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新加坡加强金融中心地位的法宝。新加坡金管局通过建立离岸与在岸分离的亚洲货币市场,提供税赋和管理上的种种优惠,包括取消非居民存款预扣税、取消亚洲货币单位存款准备金制度、削减亚洲货币单位离岸收入的所得税,直至最后完全解除外汇管制等措施,吸引了许多外国银行涌入新加坡开展亚洲货币业务,也引导了金融工具创新以及新的金融业务发展。

      “广东省和广州市应该携手制订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地方税收部分予以减免;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予以优惠”,孙飞还建言,南沙要发展的航运金融是连接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纽带,应对银行船舶贷款业务营业税采取减税政策。

      人才战略是新加坡的另一制胜法宝。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陈企业建议,广州要创造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人才的优良环境和条件;成立高级金融人才的培训网络,着重向金融从业人员提供各种培训;设立金融业发展基金,提高高级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技能。

      学新加坡,最该学什么?

      记者手记

      《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对各地市和创新平台在金融发展中的定位各有侧重,而从航运金融和离岸金融建设的角度来考量,“年轻”的广州南沙新区学习新加坡最有动力。

      目前,新加坡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只有600平方公里和500万,而根据广州南沙新区的最新规划,“要用15年左右时间,城市开发建设面积由170平方公里拓展到300平方公里左右,集聚人口规模由70多万增长到250万人左右”,均为新加坡目前水平的一半。

      截至去年底,在新加坡的123家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了近2万亿新元,金融服务业贡献了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约12.45%,解决了5.5%人口的就业问题。未来,南沙承载的金融总量能否达到目前新加坡的一半?

      在预测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先回答另外两个问题。跨国企业们为什么到新加坡而不是去其他金融中心交易?将来又如何吸引他们来广州南沙进行交易?

      就第一个问题,记者曾多次问询黄南新,他的回答是这取决于金融机构看待新加坡的视角,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它的监管质量、对公司治理水平的要求以及国际化程度。

      新加坡政府在应对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主动求变,不断制定完备的法令规章,以及创造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人才的优良环境和条件。

      由于之前错失良机,许多金融总部和交易市场的资源已经基本被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瓜分完毕,广州要与天津等地区竞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已是时不我待。

      而与大哥小弟们在金融大道上赛跑,广州必须用好南沙这一金融创新平台,用好金融改革和创新政策的特权,才有可能后来居上,乃至和新加坡比肩。

      金石之言

      新加坡不断应时而变,调整监管与发展的关系,适应急速变化的全球金融开放形势,从强调政府监管向强调市场驱动转变,强化信息披露和鼓励金融创新。正是这种严谨而高效率的体制适应了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需要,并为吸收外资和外国金融机构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