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22日

    沫浴拉柏多

    我们切不可忽略世界上任何一个最不起眼的小角落,谁知道呢?那些意想不到的小角落会沉默地缄藏着多少隐秘的痛苦和欢乐呢?

    每次去到一个陌生的地点,甚至是鲜有人迹的地方时,我都会想起作家张洁的这段话。这段话原本说的是哪怕你每天走过的街衢不注意的角落。在新加坡,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崭新的,但你也无法料之什么平常角落,没有隐藏着什么悲欢离合呢?

    是的,我们抵达拉柏多地铁站时,天上的蓝天里,一大朵一大朵白玉般的云,正在对所有人微笑,可是当大家渐渐集合时,天上下起了放肆的大雨。是的,我们一行人正要走进面前的拉柏多自然保护区。

    新加坡的亚历山大路靠近巴西班让路的地区,一直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命脉的海港船运业的管理中心,即使是现在港务局大楼和海皇轮船大楼,都耸立在此,附近的建筑中,也有数不清的国际本地船运、石油平台等业务方面的公司入驻。因此,每天上下班的时候,这里的公共交通站台都挤满了人,也正因为如此,这里还是一个公共交通的枢纽,你甚至可以搭乘一辆巴士直达最北部的兀兰。

    可是,这样一个热闹地点南端数百米处,有一个带有海滨的自然保护区,居然是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实在令人惊讶不已。

    “是吗?那里有个自然保护区?”好些在附近一带大楼办公的校友和朋友都是用这样的口气对我说。我呢,竟然也因此有了一些找到这个周末去处的得意感。

    我们约好四点半在拉柏多地铁站见面,但是因为这段时期每到下午就会有大雨,大家都担心天气不作美。但是,四点半时真的是艳阳天,以致一位团友来电说她那里下雨,叫不到出租车时,我还打趣说,千万要带阳伞,因为这里是毒日头。

    话没说完,天空开始变色,接着就下起了大雨,开始是淅淅沥沥,接着就是风卷残云般,雨水刚到地上,就窜到远处。

    人到齐了,雨势也跟着停了下来,一行人开始上山。这次有位来过多次的帅哥,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导游。一行人撑着颜色各异的阳伞,把个拉柏多墨绿色的山道装点的有点娇艳。山上的水沿着道路流下了,竟也形成了小溪状。那位穿着红色鞋子的女生,站在那里,我按下了快门。

    很快,雨又下起来了,打在茂密的树叶上,一行人好像进入了一个美妙的打击乐队的中心,那一片片的雨点敲击树叶的打击声,衬托着女生们的窃笑和阵阵吴侬软语,这雨下得实在令人心醉。

    拉柏多是在新加坡宪报上被列为自然保护区的,含有新加坡特有的丰富的多生物的原生态样貌。当雨水洗尽尘埃的时候,那一朵朵奇花鲜嫩欲滴,引得原本袅袅娜娜的女生们,也忍不住弯下腰来,不停拍照。





    雨越下越大,向导说,上面有个观景台,傍边有个亭子,正好避雨又观景。一群人嬉闹着说好,说话间就坐在了这个森林中的亭子里。于是,架起三脚架,相机调起自拍档,十来个人拍大合照。根据事后的照片,所有人都在连拍过程中,大肆变换Pose,真是的。

    由于下着大雨,山上也没有其他游客,于是大家都放肆起来,说八卦的,讲笑话的,小范围幻化成林黛玉拍照的,好不热乎。
    等到天空出现蓝天的时候,大家才觉得雨停了,耳朵里的雨声其实是树叶上的积水流下的“雨”。一群人赶紧上路,但嬉闹声却不见了。

    拉柏多山上,在英国殖民时期,是一个军事要冲,大炮对着不远处的新加坡海峡。炮台周围密布着储藏室和地道。据传,这里的地道直通圣淘沙。

    据记载,这里在二战期间其实也是英军守卫新加坡的要地。但是,没想到日军最后是从北面通过柔佛海峡进占新加坡的。因此,这里的设施几乎没有用上。

    英军当年也写下了向日军投降的记录。

    这一切,都让这山丘有了一些肃杀的氛围,也让倘徉期间的人们变得有些沉重。拉柏多上东南面的圣淘沙,后背后的鸦片山,其实都有英军的军事设施,显然是镇守来自新加坡海峡的敌军,但那里似乎并没有打过仗,这似乎也印证着法无定法的道理,出其不意才是战争的奥妙之处。

    山丘上有一条通道,呈弧形,想必是为军人向山下发起冲锋设计的,弧形结束之处,就是一片开阔地,开阔地后就是大海了。

    我们走下山去的时候,当然不是出击冲锋。当我们沐浴了拉柏多森林浴后,对着迎面而来的海风,诗人海子的诗句最能描写那突然而来的心情:“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这片海景几乎可以看到270度的景色,对面的裕廊岛隐约闪现,正好是一抹夕照,蛋黄一般摊开在天空,把云朵勾勒得很有性格。对着眼前一座废弃的笕桥,我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加上油画滤镜后,显得苍茫,正好和山上战争遗迹时的心情相仿。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感受。一次傍晚的游览本不该这样沉重的,而应该向上山时那样莺莺燕燕,嘻嘻闹闹的。但事后,很多参加者的照片,其实都有着类似的厚重感。比如下面那张是一位女生用手机拍摄的。


    其实,逆着夕光,衬托着厚厚的云层,要不深沉也很难。但是,你要是换个角度,或许就不是这样了。这或许就是艺术的基础原理了,美往往就是一个不同的角度。下面第一张是大家都熟悉的景色吧,而第二张只不过是将镜头彻底往前推到底的景色:




    再往左转过去,就看到了耸立的“龙牙石”。据称,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经过的就是新加坡海峡,而龙牙石就是当时的地标,被郑和船队用作向导。有报道说,英国人过后因为发展而炸毁了龙牙石。现在这块龙牙石,是新加坡旅游机构建造的。

    龙牙石
    郑和对东南亚来说具有相当的意义,一般相信,郑和时期开始有华人在这里定居。因此,新加坡在这里设立这块龙牙石,不仅仅是具有旅游价值,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吧。

    到这里,游览应该结束了,不料,向导给我们带了一条和来时完全不同的路作为回程。

    在雨中,走这条数百米长的木板做成的路,特有感觉。你想象着,十几个人不同的鞋子敲击在木板上走路的感觉,拖鞋声、运动鞋声,还有半高跟鞋声,踢踏踢踏地走在路上,间或有老外冒雨跑步走过我们。

    和我们每次远足结束的时候一样,大家总得感慨一下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

    “老价钿,”其中一人说。这句上海话的意思是投入巨资造的。

    不过,即使位于交通枢纽旁边,这个自然保护区和海滨公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但你也别小看,我们规划这次远足前10天,就试图在网上订这里的烧烤台,但早早就被预订一空。当我们离去时,闻到几个烧烤台传来的食物的香味,个个只好忍气吞声。

    是的,我们结束了这次远足后,一帮人恶狠狠地吃了一餐“烤羊腿”。(海峡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