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22日

    [斜桥专栏]新加坡的上海家常菜(2)

    也许有人会笑话我孤陋寡闻,在新加坡近两年时间只知道一家“老上海”。原因有三,其一是不开车。无法到处转,不熟悉地形;其二是不读报。因为在美国养成了不花钱看报的习惯,家里曾有地方报纸,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新闻周刊,但不是用航空公司里程数换来的,就是信用卡公司为酬谢客户赠送的。到了新加坡,每年还得为免除信用卡年费而“威胁”银行一番,哪里还会有免费报纸的待遇?免费的《我报》和《Today》,只是偶尔翻翻而已。每日须知的国家世界大事,上网就知;其三是认识的上海人不多。本单位就我一个,自然成了“权威”,没有人会“进言”的。

    自“老上海”的厨师出走后,我那个贪吃的秘书就有了新的高论:那个厨师肯定是自立门户了。于是“鼓励”我去证明她的理论。我没有车,自然不能一条条街探寻,只能碰运气了。一日路过一家招牌上有上海两字的饭店,稍驻足思考,老板娘见到,很客气地请入座。入座后即问,可有四鲜烤麸,答无,心里就凉了一半。又问可有熏鱼,亦无,真是透心凉。无奈,点了馄饨和小笼馒头,不合口味,做工也不好,吃完付钱走人。虽然老板娘很是客气,但我再也没有回头的心思。

    某日偶然得知Bugis Junction有家南翔小笼,就率全家前往。因为在繁忙商厦,生意很好,但周末不订座,让我们等了近半个小时。觉得小笼馒头和其他点心的味道不错,但价格稍贵。幸好周一到周五可以订座,我开始介绍同事们上这一家。

    “老上海”关门后,一日路过Beach Road,在Concourse对面见到一家上海南翔小笼馒头店,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入座。未看菜谱即问,可有四鲜烤麸,答有。再看菜单,见没有大馄饨,就点了小馄饨。这份四鲜烤麸味道颇为正宗,心中大喜。小馄饨也不错,顿时心满意足。所谓小馄饨,并不是将大馄饨做成Kids Meal,而是采用稍小更薄的馄饨皮,只放少许肉末,将馄饨皮折叠即成。不知小馄饨的来历,因其快速简便的制作工艺,猜想是“特快”型的早餐。临走时,心想再试试这家的糕点水平,就点了几个萝卜酥带回。萝卜酥用油酥做成,顾名思义里面是以萝卜丝为主,表面一条条的纹路似乎在显示点心师的手艺。第一个萝卜酥就让秘书试验,她居然大叫好吃,遂引来其他秘书分享,众人皆说好。结果只带了一个回家,太太还没来得及尝,就让女儿几口给吞了。我家女儿非好不吃,这也算是对这家饭店的评价。

    日后即带了同事前往,于是见识了做法稍有不同,但仍有上海风味的熏鱼,其他还有炒年糕,春卷,菜馒头,糍饭糕,生煎馒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笼馒头。这小笼馒头汤汁饱满,如果鲁莽地一口咬下,必汤汁四溅,很是狼狈。正确的方法是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拿起小笼馒头,放在调羹上,轻轻咬一口,立即喝完流出的汤汁,以后就随你怎么吃都可以了。

    渐渐地和老板交谈,才知老板曾是上海绿波廊的厨师,到新加坡多年。渐渐地,我的不少同事又成了那里的常客。虽然我的秘书的那番“高论”还未被证实,但她似乎已经不在乎,带了先生和朋友光临Beach Road的那家了。我也知足常乐,只希望不必再四处碰运气了。

    后记:Beach Road的这家店原先在中巴鲁,生意还不错,但房东不断涨房租,被迫搬迁。但Beach Road的地理位置不佳,离居民区和旅游景点较远。这家店周一至周五的中午生意尚好,但晚上和周末很冷清,大约在2010年时歇业,不知去向。以后,由同事带去一家称为“大上海”的饭店,在Grand Copthorne Hotel的边上。这家店,菜还算精致,但价位较高,我倒是更留恋原先的两家价廉物美的家常菜。



    作者:斜桥,南洋视界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