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28日

    [斜桥专栏]牛车水的“小菜场”

    住在牛车水附近,购物很是方便。虽然平时只是晚上才有简单的烧煮,到了周末就有改善伙食的打算。因此,周六早上的好去处就是牛车水小贩中心的底层,也就是上海人称谓的“小菜场”。需要说明的是,“小”字并无贬义,在上海话中,买菜就是买“小菜”。即使曾经是上海市区内面积最大的三角地菜场,也是“小菜场”。

    相比于走在大街小巷的擦肩而过的路人,“小菜场”有了更多的人与人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曾到过一个蔬菜摊位,看错了标签,问:“这是两元?”结果那个妇人大惊小怪,对摊位上的另一个妇人大声嚷嚷:“你看看,这怎么可能两元?”两人都用不惜的眼光看着我。我才发现蔬菜的标签在另一边,看错了。但是,看错又怎样?不想做生意啊?居然连和气生财的道理都不懂。我绕到另一边的蔬菜摊位,是一个母子两人的摊位,两人都很客气。以后,我成了那个摊位的常客。老太太的话不怎么听得懂,我同她的儿子有时会聊上几句。

    最多的大概是水产的摊位,而且品种繁多(除了鱼虾,还有鳝鱼,牛蛙甚至鳄鱼肉)。不熟悉的水产不知怎么烧,一般不买。因此,每次买回来除了虾,主要还是金目鲈,鲳鱼,带鱼,乌贼。由于往往11点才去“小菜场”,摊主急着收摊,往往低价叫卖,偶尔会尝试平时价格更高的石斑鱼。但一不小心,还是“中着”。那是一大堆鱼,雪白的鱼肉,不少人在买,我一问才知是“剥皮鱼”。一时兴起,就买了两条,用料酒和盐腌了一下清蒸,发现肉质还不错,几乎没有鱼刺。吃完了才想起对“剥皮鱼”追根溯源,结果发现“剥皮鱼”的另一个俗名就是“橡皮鱼”。记得母亲说起过,“小菜场”的鱼摊最多的往往是“橡皮鱼”,但这类鱼会诱发过敏,因此,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橡皮鱼”,没想到在新加坡尝到了改名换姓的“橡皮鱼”。由于曾经在NTUC商场买过一种鱼丸,居然身上出了疹子(过敏反应)。这次也是忐忑不安,戒了海鲜两周,幸好没有过敏反应。以后,对于不熟识的鱼再也不敢买。

    周末的牛车水“小菜场”热闹非凡,小贩的吆喝和顾客的问价声此起彼伏。湿漉漉的地面,略显杂乱的铺面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鱼腥味,就是“小菜场”特征。虽然传统的“小菜场”已经日益被整洁明亮的商场取代,但本地人对食物材料质地口味以及新鲜程度的讲究也为“小菜场”注入了生命力。除此之外,牛车水“小菜场”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因为照相机和摄像机中保存的或许是幼时的记忆。

    作者:斜桥,南洋视界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