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23日

    中国是放大版“四小龙” 新加坡故事正在佛山上演

    “当年新加坡的故事和今天顺德乃至珠三角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新加坡唯一集团副总裁、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杨建伟曾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讲授新加坡转型经验,认为顺德等地区的产业转型可以借鉴新加坡发展经验。他说,根据林毅夫的研究,产业发展需要历经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阶段,亚洲国家背景相似,发展路径也相同,不同的是,中国比亚洲四小龙规模要大很多,是放大版的“四小龙”。

      杨建伟认为,从新加坡走过的路程来看,家电生产制造一定是低附加值的产业,家电制造一定要淘汰,在这方面政府要有魄力,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调整的契机。而面对产业转移和“空心化”的挑战,顺德和佛山政府应该超前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高端产业提供人才和环境支撑。表面上看,政府前期是在付出,但最终来说社会和政府都将双向得益。

      人物简介

      杨建伟:新加坡唯一集团副总裁,兼任美国、澳大利亚和本地大学的客座教授。拥有在跨国公司、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学的工作经历,到新加坡定居20年,一直从事跨国投资的实务和理论研究,对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有深入的研究。

      谈传统制造业转型

      家电生产附加值低一定要淘汰

      南方日报:顺德和新加坡一样,从加工制造起家,重视发展电子工业。但新加坡则早早淘汰了家电产业,转而进军电子产品中的关键零部件。你觉得,顺德应该从新加坡产业转型中吸取哪些经验?

      杨建伟:问得非常好。珠三角被称为世界工厂,如果离开顺德和东莞这两个地方,则没法称得上这个名字。但顺德和东莞走的是两种不同的道路,东莞从“三来一补”起家,培育了高度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以外资为主,因此基础不是很牢固。而顺德则是以本土制造业为主,笼统地说就是集体企业为主,拥有诸如美的之类的地方性大型工业企业,因此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顺德受到的冲击比东莞要少。从这一点上看,顺德模式不亚于东莞模式,当然也不是说东莞不好。

      1998年国际金融风暴之后,亚洲劳动力成本过高,跨国公司关闭在新加坡的工程,并进行转移。五分之三去了东莞和深圳,五分之一去了苏州和无锡,五分之一直接去了越南。当年新加坡的故事和今天顺德乃至珠三角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

      对此,新加坡采取了三大举措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首先是减少对低端电子产品的依赖,增加高端电子产品。新加坡号称世界第二大电子中心,它不生产家电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家电产业由于附加值低,要走赶紧走,政府也不留你,也拦不住。

      顺德目前的制造业包括有些家电企业都挺好的,但从新加坡走过的路程来看,家电生产制造一定是低附加值的产业,家电制造一定要淘汰,在这方面政府要有魄力,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调整的契机。


      谈新兴产业引进

      以完善基础配套支撑新产业发展

      南方日报:一方面家电产值非常大,彻底调整难度大,另一方面则担忧区域产业“空心化”,当年新加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杨建伟:在电子工业萎缩之后,新加坡靠什么来把它填补呢?一方面是立足做好中端,大力引进高端,进军关键零部件。另一方面是吸引和发展生命科学、制药产业和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新加坡在研究过程中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人的生命变得值钱了,制药将成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与制造业相比,它的利润是普通制造业的5到6倍。

      南方日报:制药业本来不是新加坡的强项,基础几乎为零,新加坡是如何在很短时间内将其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

      杨建伟:这是政府超前发展的结果。新加坡跟世界三大制药巨头联系,制药巨头反问,你们有什么经验?新加坡说没有,但有一个好处,国内基础设施好,拥有制药厂所需要的水供系统。新加坡城市是亚洲国家中,除了日本之外提供可以直接饮用水的国家,所有的水龙头的水,打开之后都可以直接用于饮用,包括洗手间洗手的用水。这种高标准的水处理,是很多国家没有做到。于是制药巨头来了,制药产值从零起步,在短短十年内就已经达到290亿元新币,占据国内GDP的十分之一。

      南方日报:顺德和佛山政府也提出要超前引领,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做到的?

      杨建伟:比如为了满足高科技所需的科技劳动力,新加坡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全世界最好的,投入和产出是全世界最高的。它把跨国公司培训员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揽到自己身上。跨国公司为什么来了,高端生产线的工人,公司要培养三个月,新加坡说,为什么要它培养?我自己培养不行吗?今天招了,明天就上线,德国、法国、英国的企业非常高兴。

      新加坡做什么都是提前的。比如他们会问日本五年之后要发展什么,然后就培养什么样的工人,五年之后,新加坡政府问要不要来投资,日本人说为什么,他说我们有这样的工人。日本人疑惑地说,怎么行业在我这里,员工却在你那里呢?这就是政府的超前。

     谈产业调整

      关键是要沉下心搞技术研发

      南方日报:实际上,这几年顺德和佛山都在进行产业调整,但路子走得比较艰难。

      杨建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技术研发的东西。归根到底,我们还是太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投入也不舍得投入。韩国三星电子为什么能有今天?当时三星进军电视产业,全世界和电视有关的专利大约1.5万个,三星咬着牙把80%的专利都买到手了,其他人都不能用,自己沉下心来搞研究,搞提高。一下子就成了。我们讲技术,全世界共有三等,原创性技术在欧美,日本和韩国是高端仿制,中国加亚洲其他国家叫低端仿制。

      我去过顺德,知道顺德每年都有很多投入。一定要往技术里去投,否则只能走在人家后头。如果要发展电子工业,则一定要往关键元器件走,你自己不走,别人也不能帮助你走。

      南方日报:发展研发产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杨建伟:三星董事长就说过,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三星,他作为董事长,80%的精力找人才,20%做决策。花大钱,靠重赏,不惜一切招揽人才。受聘的科学家,比美国同行高三倍,你说人才来不来?三星刚起来的时候,就采用了“星期六工程师”模式,买了私人飞机,不接领导接专家,周五从台湾接专家到该公司,周一再回到本地上班。顺德的制造企业能不能也做到这样?

      南方日报:在引进人才上,新加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杨建伟:新加坡单靠本国人才不足以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局70%的精力用来找项目,30%的精力用来找人才。我们有时候也重视引才,但有时候却忽略了如何让人才能够待下去。这个问题值得政府各方思考。新加坡和中国合建的苏州工业园很小,但那里设立了一个新加坡苏州学校,非常出名,虽然学费很贵,但吸引了上海人送小孩到当地上学。东莞也是这样,针对台资老板较多的情形,学习昆山开设台商国际学校,这样来留住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如果没有这些设施,拖家带口的台商怎能安心在当地发展?

      南方日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建伟:顺德要增加什么东西,政府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地方政府要支持,可以考虑出台优惠政策,企业研发投入可以“抵税”甚至免税,只要企业真正用于研发,不做假账,政府就可以大胆一点让他们去做。

      其次是要提升工人的水平。转型升级之后,设备可能不能用了,但工人还可以,可工人需要再培训,掌握新的技能。在新加坡,一个工人一个月培训费用需要2000块新币,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成本。新加坡的做法是政府出资70%,吸引企业送工人参加培训,工人水平提高了,工厂会得利,最终政府也会得利。

      南方日报:讲到成本,目前很多制造企业都把研发视为一种成本,由于研发周期长,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是很感兴趣。对此,你怎么看?

      杨建伟:动辄30亿、50亿的投入可能看起来很大,跟真正的技术投资比,这就不算什么钱。美国为什么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头?不要看他很多钱,实际上都是投入。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全世界33%的科技研发投入在美国。有投入就有产出,全世界科研成果转化商品,60%在美国发生。从科研到商品,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如果没有大量的投资,科研成果只能是躺在抽屉里的纸张而已。顺德也要思考这个。

      谈总部经济

      南方日报:目前顺德也在发展总部经济,新加坡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在这方面有怎样经验?

      杨建伟:新加坡政府很早就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岛国城市,土地、资源和市场始终有限,自身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将自身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地区经济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新加坡实施了扩大腹地战略,把七小时飞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视为通商及经济发展腹地,这使得该国从与临近的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诸国组成的一个五亿人口的区域市场,外延至澳洲、中国和印度在内的28亿人口的市场。7个小时飞行圈是当之无愧的物流中心。新加坡不断与多个政府合作,共建新型工业园区,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亚洲邻国,本土则集中发展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

      新加坡政府另一个重大决策,就是将新加坡作为一个全面的商业中心推向国际市场,由经济发展局开始积极吸引金融、教育、生活、医药、IT和软件等领域的国际性服务公司。这是新加坡成功转型的一个经验,在全球化网络中准确定位自身。把自身的发展同亚洲发展密切地关联,以世界的眼光来谋篇布局。这种总部功能正从商界向其他领域扩展,如国际刑警大厦、国际仲裁中心、联合国公共服务环球卓越中心开始落户。

      南方日报:为什么这些总部企业愿意来到新加坡发展呢?

      杨建伟:第一个是要吸引项目来,第二个是要来了不走。炼油产业就是一个典型。壳牌来新加坡开年会。他的董事长说,过去十年来,他的耳朵根子就没有清净过,每年都有人会问他同一个问题,“新加坡一点油都没有,你去哪里干什么?”董事长的回答是,新加坡除了没有油,但任何一个环节都比你强,综合下来,成本比很多地方都低。这就是为什么大公司要来到新加坡投资的原因,营商环境非常重要。

      案例

      梦想人的创业故事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乔治王子公园路14号,一栋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房子里,这里背靠一片时而有野猴子出没的原始森林,曾经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老教授的居所,现在却以低廉的租金租给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梦想人(MXR公司)创业团队。

      团队的带头人通过中国大使馆的推荐,成为中国苏州特殊人才的领军人物引进回国。现在,他的身份同时还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互动多媒体实验室教授。每年奔波于国内和新加坡之间,他就是年轻的周志颖博士。

      或许很难想象,就在九年前的2004年,这位在读博士还正背着双肩包,到处登门去演示他的“混合现实技术”,而九年后的今天,这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不但成功创立了梦想人公司,还拥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商业化经验,并成功得到了新加坡政府的资助项目和国际多笔天使投资人的青睐。

      通过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加上一张卡片,小到原子的运动轨迹,大到宇宙星系各类物体,都能以逼真的3D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你只需动动手指甚至可以随意撬动“地球”。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期间,周博士和这些年轻人就开始致力于研发核心底层技术,今天,梦想人成功做到了多个令业界刮目相看的应用案例—惠普公司在发布其第八代服务器时,主讲人使用的就是梦想人的混合显示技术,在那个舞台上,惠普公司就是通过梦想人的技术,第一次“打开”了虚拟服务器的“盖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机房搬到舞台上向亿万人直观展示新技术的奥秘。

      周博士告诉记者,梦想人已经获得了智能电视的大量订单,国内很多厂商对这一技术都非常感兴趣。梦想人还开始了与故宫等博物馆的合作,鼓励人们通过该系统“将国宝带回家”。现在,这个企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上千万。

      但在梦想人团队的眼中,技术还只是开始,“我们要致力于低成本、高效率的平台建设,从做技术到做平台的转变,做好这个产业链。”此外,梦想人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将这种技术应用于科普教育。他们已经与合肥科技馆合作开设了一个增强现实体验馆,强大的互动性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现在,梦想人创业团队已经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发展成为拥有50多人的团队。

      其背后,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允许老师们每周有一天时间去从事创业活动,或者单位与企业相关的顾问、非执行董事等职务。另一方面,经过相关委员会进行层层审核,周博士在创业之初,新加坡政府为其提供了20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此外,创业者也可以去寻找天使投资人,而梦想人团队还得到了来自新加坡媒体发展局的资金支持作为补贴。“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新加坡的创新制度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很大,政策会首先默认你是善的,然后再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审批制度同样是严进严出,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评选是公开的。”

      “新加坡政府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是很耐得住寂寞的。尤其是在一些科研创新的早期项目中,更不会急功近利,他们会以更长远的眼光支持企业创新。”周博士的感受是,新加坡的创业观念在于,创新的源动力正是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自身的成功比完成一些指标的动力要强很多。社会对于创新企业更为宽容,更能容忍失败。“而即使失败了,so what?大家以不去创业为耻,而不会以失败为耻。”

      观察

      要做到综合营商成本最低

      产业升级瞄准世界经济科技前沿

      目前,新加坡的研发比重约占GDP的3%,新加坡政府计划到2015年将这个比重提高到3.5%。从上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现在创新密集型产业,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做了很让人难以想象的改变。

      1980年初期之前,新加坡的工业仍然只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链条中的生产加工基地。产品在国外设计,由新加坡工厂的生产线来生产。在那之后,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大量吸引外资的激烈竞争,新加坡当机立断推动产业转型,避免中国的竞争给本国带来产业断层。

      目前,佛山面对的情况与当时新加坡何其相似。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佛山的人力成本开始不断上升,中国周边的越南、缅甸等地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形成了巨大的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这些国家。

      此时的新加坡展开了从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迈进再向知识型经济产业的长期发展道路。新加坡把自身的发展同亚洲发展密切地关联,以世界的眼光来谋篇布局,从而在连结东西方的世界产业体系中准确定位。新加坡不断瞄准世界新兴产业,通过引入新兴产业和本地培育,使产业机构不断调整升级,李显龙曾表示:“要将新加坡转变为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国家,我们必须增强实力,并积极探寻有前途的新领域。”

      如果仅以一个经济体的角度衡量,佛山与新加坡在规模体量、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与新加坡一样,佛山经济发展也必须立足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必须瞄准世界经济科技前沿,争取新上一批对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要巩固和提升现有支柱产业,使现有产业和新兴产业在链条上实现有机衔接,打造产业链集群。

      佛山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新加坡的经验可作为借鉴,尤其学习其以科技助推产业结构优化,以金融撬动产业跨越发展,推动产业从“以量取胜”向“质量并举”、“以智取胜”转变,从依靠劳动力向依靠智力转变,使智慧产业和智慧城市相辅相成。正如新加坡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业,吸引大量医药行业的精英,每年吸引数万国外病人到这弹丸之地求医问药;又如他们近年又发展航空服务业,成为世界三大飞机制造商核心零件的供应商和维修商,成为东南亚甚至亚洲首屈一指的“飞行器心脏”。

      统筹:张培发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培发 阎锋 刘嘉麟

      摄影:刘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