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20日

    李显龙讲话后 港媒惊呼香港“慢半拍”

    香港《晴报》报道说,当港府仍为拓地建屋“绞尽脑汁”之际,同样地少人多、但八成五国民已拥个人物业的新加坡,则宣布优化房屋政策,再增加公营房屋津贴,务求让月入1000新元(约6000港元)的家庭亦可轻易“上车”。

    香港住宅供应量长期不足,导致楼价居高不下,港人置业困难。反观面积比香港还小的新加坡又怎样?在当地200万港元就能购得约1200呎的单位、八成五国民是业主;总理李显龙前日更承诺,只要有工作,就能依照收入高低,买得起不同大小的组屋(当地公营房屋)。

    报道指出,1970年代,香港及新加坡同因经济发展迅速,获封为亚洲四小龙。事隔40年,为什么两地在协助市民置业方面,却有如此大的距离?

    科大经济学系主任雷鼎鸣表示,过去数十年,新加坡不断建屋,投资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足足是香港的两倍多。由于供应充足,楼价亦自然较低。至于香港则在2002年开始停止卖地建屋,直接导致今日住宅的供应量不足。归根究柢,雷认为问题是港府欠缺远见,不敢逆民意而行。“1998至2003年个个都负资产,为咗抬高番楼价,政府就听民意唔起楼。”

    经济学家关焯照亦指,领袖的控制能力是新加坡及香港的分水岭。由于新加坡政府极其强势,推行政策时极少受阻挠;相反港府属弱势,不同利益集团“对撼”,令政府难以推行持续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