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对外投资同比增长近三成,在中国人加快“走出去”的同时,国外著名企业也在加快来华的步伐。新加坡最大的房产商“远东机构”近日就到重庆、武汉等地推销。
在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执掌远东机构的黄志达和哥哥黄志祥为新加坡首富,资产高达101亿美元。新加坡每六间私人住宅中,就有一间是远东机构兴建的。它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私人房地产开发商,旗下企业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超过700个。
黄廷芳常对儿子们“愚蠢”的想法或行为大动肝火。黄志达记得父亲常对他说“即使你听了会伤心,我还是要提醒你,因为只有我才会这么做。你现在所处的位置高高在上,除了我,大家只会对你说奉承话”。
黄志达曾买过一辆豪华跑车,结果父亲一顿教训后,他只得把车退了:“我们家是本分生意人,不出花花公子。”
老父:买荒地 破解“房地惨”难题
远东机构是祖籍中国福建的黄廷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手缔造的,如今香港主要地产商之一的信和集团也是其所创。
1928年,黄廷芳出生于福建莆田,6岁跟随父亲到新加坡,开了一家酱油厂和杂货店,专门售卖干货、腌制品和莆田特产。
黄廷芳二十多岁时创业开杂货店,但失败了。随后,他重返酱油加工行业,积累了一点本钱后,改行进入房地产业。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在新加坡华登岭建了72间排屋和半独立洋房。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房地产惨淡,被称“房地惨”,许多开发商破产。
当时,华登岭一带下雨就淹水,房子滞销。黄看准时机低价买下地皮建洋房,再以每栋10万新元的诱人价格出售,由此赚到第一桶金。
坊间传言,黄当过的哥,他动员了500名的士司机合资,才买下那块地。
上世纪70年代,黄廷芳遭遇第一次危机。新加坡政府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市场陷入低迷。黄廷芳受到影响,他转战香港,创办信和集团,继续地产生意。
在香港,他复制新加坡模式,大片买入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却无人问津的荒地,获利颇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因未来前途问题导致经济低迷,信和集团大亏超10亿港元,几乎到破产的边缘。黄廷芳刚喘过一口气,便继续在香港购买地皮。1997年香港回归时,黄是唯一受邀见证中英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的新加坡商人。
“不要在房产市场蓬勃时才进场,市场疲弱时就退场。”他称自己要做一名“全天候创业家”。他生前非常勤奋,经常一天工作12到18小时,最常说“能者多劳”。
这样的理念帮了他,他最早在新加坡开发的价格10万新元的洋房,在政府改进了沟渠系统后,成为黄金地段,涨到了450万新元。而信和集团现在是香港主要地产发展商之一,居香港地产前四强,为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
儿子:多元化 回避单一业态风险
2007年至今,黄氏家族蝉联新加坡首富。黄廷芳于2010年去世后,家族企业由两个儿子即现在的黄氏兄弟执掌。
黄廷芳生前极为低调,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希望企业上市。因此,外界对这一总资产高达450亿美元(逾28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掌门人的风格始终感到神秘和好奇。
父亲去世后,黄志达与黄志祥尽管遵从父嘱,低调而谨慎,但因旗下有资产登陆资本市场,这一首富家族的更多信息才为外界所知。
黄志祥和黄志达分别于1952年、1955年出生。黄廷芳从小培养儿子们的商业嗅觉与决策力,他有着“中国情结”,从来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不久,信和就出现在深圳、厦门等地的土地拍卖会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廷芳开始布局交班,长子黄志祥掌管信和,小儿子黄志达留在新加坡协助他处理远东机构的业务。
接班三年来,这对兄弟执掌下的远东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业务涉及住宅、酒店、零售、商业、工业以及食品与饮料行业等,避免单一业态的风险;且与中国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在房地产业,兄弟俩也有了突破。相比而言,黄廷芳早期建房都比较简单、朴实,“无论从外形还是内部设计都给人以沉闷感。”熟悉远东机构的一位人士称。而黄志达受过美国教育,他接手远东机构后,非常注重房屋设计感,连着拿了几个房屋设计奖。
截至2011年底,信和在内地的土地储备达283万平方米,在重庆、上海、深圳、广州、厦门、福州、漳州和成都等城市都拥有项目,但是272万平方米即96%的储备尚未完全开发。(据《南方周末》《京华时报》报道)